
6月18日,由中國經濟網承辦的“重走孔子周游列國”媒體行活動,來到了第一站――山東省泰安市寧陽縣。
據當地政府介紹,寧陽縣為深入實施“雙帶動”發展戰略,按照市委部署,搶抓泰安至磁窯、華豐高端產業聚集帶和汶河高效生態產業帶機遇,堅持“產城融合”理念,規劃建設了泰山之陽科技產業城這一高端經濟園區,全力打造工業經濟增長極。
泰山之陽科技產業城的戰略定位:發揮寧陽東部區位交通優勢,積極承接省會城市群經濟圈和魯南經濟帶乃至更大范圍的產業轉移,大力引進高質高端高效項目,培植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著力建設一個界于泰山與曲阜之間、濟南與濟寧之間乃至北京與上海之間的新興復合型經濟體,打造“現代工業聚集區、寧陽城市副中心、泰安經濟增長極、山東發展新亮點”。總體規劃:以寧陽經濟開發區為核心,以磁窯特色鎮、華豐工業園、生物高技術產業基地、“新三農”事業示范區為支撐,以大汶河風景帶、白鷺濕地保護區、金彩山風景區、賢士湖風景區為依托,構建功能完善的區域經濟板塊。核心區規劃面積80平方公里,輻射周邊磁窯、華豐、蔣集、東莊四鎮,帶動區域面積430平方公里。產業發展:突出改造升級,做優以生物農藥、水泥建材、紡織釀造和金屬制品加工為行業支撐的化工、建材、輕紡、機械加工等傳統產業;突出招商引資,做強以汽車零部件、礦用機械裝備、輸變電設備和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統籌科學發展,做好現代農業和三產服務業。建設管理:突出工業項目引進、基礎設施建設和新型社區建設“三大重點”,實施新興產業聚集、傳統產業提升、基礎設施配套、新型社區安居、山水生態開發、城市景觀展示、磁窯特色鎮改觀、居民素質轉型教育“八大工程”,以“城市”概念引領園區發展。在強力推進硬件設施“大變樣”的同時,加強綜合執法、強化園區管理,搞好道路命名、注重文化熏陶,提高服務水平、優化發展環境,切實提升園區發展的“軟實力”。

近年來,產業城先后引進過億元項目38個,目前在建25個,總投資200多億元,其中投資過10億元項目8個,初步形成以華陽科技等生物化工項目為主的生物高技術,以同創股份、泰龍公司等為主的汽車零部件,以山能機械、力博重工為主的礦用機械裝備制造,以寶勝電纜、騰飛機械為主的輸變電設備,以超威蓄電池、聚化燃料項目為主的新能源、新材料,以信息、運輸、倉儲等為主的物流加工等七大產業集群,成為全國知名的汽車零部件生產、大型采煤機制造、生物高技術產業基地。立足體現三農本質、展示寧陽形象,探索建設“新三農”事業示范區,土地流轉經驗得到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周鐵農肯定,“鄭龍模式”被省市推廣。在去年新修百公里路網框架的基礎上,今年加緊完善配套,逐步形成較為完善、配套的新城交通網絡;醫院、學校、垃圾處理、污水處理、華磁供水、天然氣管網和熱電聯供等配套設施同步推進,彩山苑、望山居、泰山美郡等7個續建新型社區90幢33萬平方米的住宅樓竣工投入使用,山能小區二期、盛世億德嘉園一期、山水小區一期等30多萬平方米住宅樓已陸續開工建設;金彩山風景區和賢士湖風景區正抓緊編制詳細規劃;投資5億多元的金水湖中心商務區等一批展示城市文化的景觀工程逐步建成,外商服務中心建成啟用。通過居民素質轉型教育,大量農民就地變成產業工人、新型市民。
泰山之陽科技產業城的建設,得到了上級領導的充分肯定、全縣上下的高度認同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極大地增強了全縣各級“堅定不移爭先進位、勵精圖治跨越發展”的信心和決心。到“十二五”末,規模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將達到500億元;2020年,逐步發展成為擁有30萬人口規模的現代化中等新興工業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