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州市作家趙雪松榮獲第二屆齊魯散文獎
2月4日,第二屆齊魯散文獎頒獎儀式暨2017年齊魯散文排行榜發布會在濟南舉行,我市詩人、作家趙雪松的散文作品《我的徒駭河》以首位榮獲本屆齊魯散文獎。
散文《我的徒駭河》以富有詩性的語言和純樸深沉的情感,豐富細膩地表達了作者對徒駭河的精神感受,將河流的生命與周圍土地的命運,以及人與河的關系作了哲理性探尋,是一篇語言透亮潔凈,生命感悟與大地情懷充裕的好文章。
此次頒獎活動由山東省散文學會主辦,全省部分知名作家、編輯,以及此次活動的獲獎作家一起出席活動。
趙雪松創作簡介

趙雪松,筆名雪松,詩人、書法家、作家。1963年生于山東陽信,畢業于山東大學中文系。系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山東省書法家協會創作委員會委員,山東省作家協會詩歌創作委員會副主任,濱州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作家協會副主席。
書法作品入展《第七、十屆全國書法篆刻展》《第八屆全國中青年書法篆刻展》《第一、二、三、四屆中國書法蘭亭獎書法篆刻作品展》等十余項國家級書法展覽。應邀參展《第一、二屆全國中青年名家百人藝術書法展》《北京四川雙年展》《全國地域書風展》《中國書壇南北精英聯展》《中國書法網當代名家網絡邀請展》《山東湖南書法展》《第二十六屆中國蘭亭書法節蘭亭詩韻——中國當代名家書法邀請展》《淵源與流變——晉唐楷書研究展》《第四屆日中韓國際書法年展》等。書法作品獲《第五屆全國楹聯書法大展》最佳自撰聯獎,山東省書法創作貢獻獎,《全國首屆冊頁書法展》一等獎,山東省第二屆泰山文藝獎書法二等獎,《首屆孫子文化藝術獎》一等獎等獎項。曾被《書法網》評為最有收藏價值和收藏潛力的書法家。有書論、詩歌、散文隨筆百余萬字在《書法報》《中國書法》《書法雜志》《美術報》《人民文學》《詩刊》《上海文學》《鐘山》《天涯》《作家》《散文》《散文選刊》《詩選刊》等國內外多種報刊發表。作品被選入《當代中國先鋒詩歌30年——譜系與典藏》《60年代出生——中國當代詩人詩選》等多種詩歌散文選本。出版有書法集《黃河三角洲書法群落——趙雪松卷》《趙雪松書古代僧人詩卷》《合道》(合著)《詩墨靈犀》(合著)及詩集五種、散文隨筆集兩種。曾獲山東省第二屆齊魯文學獎,《詩歌月刊》全國探索詩獎,全國首屆旅游文學散文大賽金獎等。
我的徒駭河(組詩)
鳥
在徒駭河畔坐久了
我無法阻止自己
想變成一只鳥的沖動
我的雙臂張開來
骨骼在緊縮
眼睛也在變小
但我知道
我離不開地面
可我的思想
正像秋日的天空變得高遠
我悄悄接近
河岸草叢里的
一窩鳥蛋
我想要從根部觸摸
孵化的秘密
我偷偷把它們
捧在手上
偷偷看看藍天
它們同藍天的距離
比我短
那層薄殼被陽光穿透
我身上的殼卻看不見
但似乎永無搗破的可能
我試圖接近鳥
接近徒駭河上的鳥
而不是接近
鳥的概念
我想成為從徒駭河入海的地方
順著河道飛來的海鳥
擁有它們嬌小而結實的
骨架和翅膀
紅色的
邁小碎步的雙腿
鳴叫、警惕和無名
我想成為在徒駭河常住的
一只灰色野鴨
它的脖頸、爪、捉魚時的
靈巧
以及在河面上梭巡時
超低空的自信
我想成為
它們喧嘩族群
快樂舞蹈中的一只
歸根到底
我想擁有它們的飛翔
隨時離開
又隨時可以返回
徒駭河的自由
子非鳥,焉知鳥之快樂
在成為一只鳥之前
我必須先擁有虛無
在成為一只鳥之前
我可以先成為一個鳥人
這是人類的經驗
人頭鳥身,或是人身鳥羽
書籍,鼎,日常生活的器皿上
留下人類古老的渴望
也留下人類古老的悔恨
選擇的無奈,早就在我們的
身體上發生
而鳥人,是一個不踏實的人
一個愛想入非非的人
一個不合規矩的人
我因此不受歡迎
遭人唾棄
在遭人唾棄之后
變幻成為鳥的方式
將生存的理想
寄托于鳥身上
大鵬展翅以言志
鳥盡弓藏以喻世
不能成為一只鳥
享受徒駭河
但我可以爬到樹上
看落日馱在鳥的背上
看鳥彈奏波浪的琴
鳥離枝的顫動
鳥降落的微風
我長不出翅膀
但可以在徒駭河里劃槳
我可以把人群看成鳥群
人也都是鳥人
有的已變態
比如那些提著鳥籠的人
一個不能飛翔的人要消滅飛翔
一些不能擁有徒駭河的人
要消滅徒駭河
為了練習成為一只鳥
我從高高的樹上落下
我的四肢已成殘廢
我只能坐著
像一只不會飛的鳥一樣
看著
蹲在樹上的鳥
走在草叢中的鳥
大鳥、小鳥、不同聲音
不同顏色的鳥
有名的鳥、無名的鳥
想象著它們借給我的翅膀
在徒駭河上
飛翔、飛翔……
一條河的容量
一條河的容量有多大
比如徒駭河,你可以
測量出它的長度
它的流速
它的發源地和
消失地
它的水位,它河岸的高度
但你說不出
它的容量
它所包含的鳥的叫聲
眼神、動作
樹木眾多的葉子
在風中的響動
枯枝、新芽
云水之意,光影交幻
人與船、船與地
槳聲、腳步聲、喊叫聲、魚的呼吸聲
貧與富、成與敗、輕與重
生與死
……
都與這條河
有著或明或暗
或近或遠的聯系
你把自己放大成
它頭項上的天空
你也只能看清
它的曲折蜿蜒
它的渺小細弱
它緊貼大地
匍匐的姿勢
但你說不清
它細節的宏多
平和中的兇險
一滴水中的世界
一棵小草的搖曳
一個遠遠走近它的人
要把它吞掉的念頭
一個遠離它的人
和它的相濡以沫
而你把自己縮小成
一條魚的眼睛
你也只能看見
水下的淤泥、沙塵、水草
你看不清
河道的更改
泥土的厚度
草根的深度
看不清
你自己的來歷――風暴
在天空中孕育
雪覆蓋著
一條熱血騰騰的動脈
在沉默的河邊
長大的人
企圖說明它
但他一張口
就是一條鰱魚的嘴
一只野鴨的嘴
一條樹根的嘴
無聲的嘴
混沌不清的嘴
也許只有這樣的嘴
才接近說清它
與此相反
有些說明離它越來越遠
印在書上
在電視里
這些說明文辭漂亮
打領帶
風度翩翩
口中的腥咸
被口香糖覆蓋
一條河的容量有多大
它的靜謐就有多大
它的優美就有多大
它的慢就有多大
它的苦難和幸福就有多大
它滋養人的能力就有多大
我看見了一顆心:一個人的心
一條河的心
生長在河兩岸的心靈
像河上的悠悠白云
天地之間
萬物心中
都有一條
奔流著的河……
雪松新作(十首)
月亮
堅硬的月亮
說著自己的事。不是說
它不按時蒞臨頭頂
被草木保留,被窗戶切割
不是說坡地上的岔路
有一條是歧路,月光
也同樣照耀著后悔的人
遙想更廣大的黑夜,不是說
無處送達的寄托,像一張
被偷換的紙牌。月光
碰碎空酒杯的河岸上,不是說
對飲的人,忘記了內心
萬里江山不值一壺酒錢
背對著導師,沿手掌紋走失的故園
不是說看不見一批
又一批畢業生離開人間
我只是在說,堅硬的月亮
說著自己的事
它說得又那么普遍、無邊
2015.3
春 天
一棵楊樹沒有活過來
它在一大叢迎春
和杏樹中間顯得特別刺眼
想拔掉它,但徒手難以辦到
于是圍著它用鐵锨挖坑
坡地上,鳥在歡叫
花兒一朵接一朵地追著開
我們彎腰的動作此起彼伏
看看坡地上也到處是此起彼伏的身影
春天里到處在挖坑
要么起墳,要么埋葬
2015.3

等 待
我不是在等待河岸上
春天的第一輪歡呼者
我在等待那棵受傷老樹的消息
我在等待那本書最后的辨識者
它在詆毀者的手上流傳多年
關于河流,我在等待高山頷首
我在等待最后的歸家者
他命運坎坷,不可能載譽歸來
2015.3

民 歌
—致龐培
一陣暴雨轉入
綿綿細雨的剎那——一首民歌
突然開闊的前額
曲譜的肋骨,木質的口琴
我曾修書江南
一顆心,在未曾到達的地方停留
你的住址:在雨滴里
緬懷青藏高原的一匹馬,一條河
孤伶伶的源頭
清風里傳唱
孤獨生出香氣
你的草木,在文字里入藥
你遣來鎮守江南的蝴蝶
在姊妹中排幾?
石橋的過門、墓碑的長調
童年的笛孔、愛情——哦,愛情的洞簫
還有月光,說書人的行囊
還有天空,看不見的悲愴
——你唱過的,都流淌在眼前這條
命里的大江
奇山秀水,暮云長天
哪里更適宜——叫一聲兄長
2015.5
我辜負了一生的露水
兩眼茫茫,我辜負了一生的
露水,針尖一樣匆匆的露水
重如石頭的露水
虛空如人生
將明而未明的時刻
愛一樣凝聚,墜落
滑向命運的秘密之根
我用一生也沒有推開
一滴露水,我用一生也沒有留住
2015.9
父親
遠遠的,我看見父親逆光的身影
一閃,走路歪斜,那是膝關節磨損所致
瞬間,我差一點叫出聲來
其實父親已故去多年
但我并不以為這是沒有放下的
緣故,而是故去的人
會偶爾歸來
2015.10
驚 蟄
你聽到雷聲了嗎
老式月份牌的翻動,讀信的枯樹枝
和殘雪的冷宴上
你聽到大地歸來的咳嗽了嗎
從今天起學會交流:從隱身到現身
從今天起學會給生靈留門
不管你的夢多明亮,命多薄
留在記憶里的身子多沉重
2015.3
再致春天
在一樹繁花下無所事事
我放棄亙古悲嘆,也沒有
看見失去的韶華中
努力挺身的小樹
春光像漶漫水流,從書本
到屋外已是漫漫長途
那盯看一朵杏花的力量
耗盡了我的體力
直到它凋落,直到那棵樹下
落英繽紛
直到春天的虛弱直達骨節
2015.4
上海來的女人
——縣城記憶之一
她在井臺上提水:笨拙、吃力
中間隔一場
少年細雨霏霏的火災
我沒有去幫她
情欲的紅標語、高音喇叭
——她沉默,那種美
不屬于這里,上海多么遙遠
我成夜成夜摟著這個詞睡覺
她用頭發說話
用單色衣服上沒有花的舊
她同小縣城之間的緊張
宛如一朵白蓮,她起身走后
我再偷偷看一遍
我不知道她是誰
不知道她帶走的那場霏霏細雨
至今還在下
2015.5
無 題
死是即興的精彩,像草書的揮霍
興之所至中包含了多少猶疑、嵯峨
而活,是臨帖,是青燈黃卷的一筆一劃
2015.5

“此在”的世界:結構主義的審美玄思
——評雪松的詩歌創作
房偉
彷佛從地面飛升高空,走入陽光豐盈的藍天,危險,自由,快樂,又含蓄,空靈,不著痕跡,充斥著莫名的光線,璀璨游動的色彩,各種奇妙的聲音和樂曲,而“熙熙攘攘”的詞語也好像變成了那些無處不在的風,從純凈的天游行而過,把瞬間的喜悅“爆破”成一次次結構主義的緊張思辨…——這是我走入雪松的詩歌世界的一些零星感受。其實,早就讀過幾首雪松的詩,當時就非常震驚,但一直沒有機會細致地了解。此次系統地讀了雪松的詩,一些想法更加強烈了。雪松兄是我非常敬佩的詩壇前輩,詩思深睿,見解獨到。多年來,他活躍在全國詩歌界,以風格鮮明的詩風引起了廣泛關注。
在我看來,雪松的詩歌有兩個非常鮮明的特點,一是視覺感強,有非常強的視覺在場感,而這種在場感,不僅是一種色彩、光線的組合搭配,且有很強的結構透視性,類似西洋油畫,而這種透視感不僅起到了栩栩如生的描述作用,形成隱喻與暗示性,以具體物象或物象的空間化組合,來表達詩人對世界復雜的,又是整體性的感受。這種感受,常是多主題性的,也是混沌的,很難單一概括。而且,這種詩歌“視覺在場”,也是敘事性的,推動故事呈現出了空間化的結構主義詩學特征。這也就造就了雪松詩歌的特點,不注重敘事,而是注重描寫,或者說,以描述脅裹敘事,形成含蓄雋永又含義深廣,隱喻博納又形象生動的意象群。他將人的心靈變成了一個世界,也將世界變成了人的心靈,從而將那些冷峻嚴肅,又深刻悲憫的內心情感,進行了“多角度”的投射。在雪松的詩學內涵中,所有哲理的表達,恰不是通過抽象思辨來完成的,而是依靠“此在”世界的經驗,在簡約的表達中暗示豐富的可能性。這也是他的高明之處。其實,哲理和詩歌,就像一對既是仇人、又是戀人的男女,抽象的說理,恰是感性的詩歌所忌諱的,而好的哲理詩歌,往往擅長從感性的情境表達含蓄的意圖。
雪松有很多小詩,篇幅不大,但結構精巧,特別是結尾收束有力,很有唐人絕句的風采,又兼得松尾芭蕉的俳句的“瞬間即永恒”的生動意趣的意象捕捉能力,比如,這首《白花花的陽光》:“一院子白花花的陽光/無人照料/在一院子白花花的陽光里/午后,獨自醒來的孩子/使勁揉著惺忪的眼。”這首詩其實又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白花花”比喻陽光,卻緊跟著修飾語“無人照料”,暗示陽光的某種擬人化特征;第二部分,“午后”點明“白花花的陽光”的具體時間指涉,而“獨自醒來的孩子”則與陽光形成環境性“互文”,并呼應了第一部分,而“使勁揉著惺忪的睡眼”,既是孩子的某種自然生理反應,又與午后陽光共同構成了具象征意味的情境,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從而很好地表達了復雜的人生情緒主題,對童年的留戀,對世界神秘性的探索,對孤獨和傷害的某種撫慰——同時,如果從詩歌的視覺技巧出發,我們還會發現,這首詩中,白花花的陽光形成的光線感和色彩感,既是一種純潔的寓意,眩暈的美感,又都有一個空靈的,結構性的審美闡釋空間。這個空間環繞著詩歌表達的“院子”,有一種“從上而下”俯視的視覺沖擊力,表現出詩人冷峻強悍的力量感,以及悲憫感傷的內在情緒。

其實,這種透視性的結構主義特質,還出現在雪松的很多詩歌中。例如,《百米觀光塔》:“比起他們,我空洞、無憑無據/站在奇崛的高塔上尤其如此/他們的歡呼像逆風的燕子/有人找到自己的出處并落淚/中年婦女看見日出——像一只老母雞在孵蛋/而我什么也找不到,指不出/我大概生活過,大概的我站在高處/無法把握那些曾經寄居的細節/無法將那些點同我的內心重合。”“百米觀光塔”這種現代社會景觀,既刻畫了現代人內心的焦慮感和失重感,又反映了詩人反思當代人生存情境的努力。這種反思,是通過詩人主體與旁觀者的視覺對立形成的。“我”空洞、無憑無據,而“他們”的呼聲卻像“逆風的燕子”。我在高處俯視,看到了生活的貧乏和平庸,美麗的日出,在詩人眼中變成了“母雞在孵蛋”,不過是另一個痛苦之日的開始,而“中年婦女們”則是一群被異化的人,她們只看到了美麗的風景。《市政府大樓》也具有這種“自上而下”的俯視感:“市政府大樓恢宏地聳立/在它莊嚴的氣息和巨大的圓柱之間/我偶爾聽到幾聲鳥鳴/那鳥鳴聲羞怯、孤單/與整個大樓之間/有一種體積上的懸殊/我看不見它們的身影/但從聲音里分辨出:它是麻雀/是與這座大樓有關的/最小的人民。”在這里,空間的結構性對峙,被轉化為了權利關系的嚴峻批判,“羞怯而孤單的鳥鳴”與宏大美學化的“恢弘聳立”、“巨大圓柱”形成了建筑美學的內在張力性。詩歌結尾,這些沒有身影、只有聲音的麻雀,卻被指認為一個抽象的,似乎已過時的“大詞”——“人民”。然而,“人民”在這里并不是作為原有的詞源學意義被表達的,而是在“最小的”、“麻雀”等形容詞和名詞的修飾、轉喻和挪用之下,展現出了豐富復雜的“言下之意”,既是對當下政治生態的批判和控訴,又充盈著對普通人卑微的生存現狀的同情。而這一切含混而豐富的表意,都依靠這些空間化的結構性符號來完成。
這些空間化的結構主義透視技法,不僅在形式上頗多創新,而且適宜于在角度、聲音、光線的使用上隱含地表現一種更有主體魅力和思辨性的思想觀念。雪松的這首《春》,完全不從外在物象入手,而是從主體的內部去描摹體驗的復雜性:“古老的溫暖帶來的安謐/靜止——心,停泊在時光深處/屏住呼吸,體察光線乍泄/透明的草尖嬰兒般獨立、勇敢。”溫暖,安謐,靜止,而心靈與光線,呼吸相同的節奏,都成為春意的某些暗示,最后才出現了一個意象:“透明的草尖”,表達對春天萬物生長的喜悅。雪松的成名作《體力勞動者》,也表現了這種特征:“一名裝卸工在庭院中央洗臉/這是他下班后/每天要做的事情/滿滿一盆清水/被他用兩張大手撩起來/水花四濺/他的嘴里發出/暢快的噗噗聲/盈滿了整個庭院/他洗得坦坦蕩蕩/他是一名賣足了一天力氣的/體力勞動者/他無愧于這一天,無愧于這盆清水/。”這首詩彷佛是一場靜默的舞臺劇,又好像是一幅透視感很強的油畫,為普通的情境賦予了詩意的靈光。主人公是一名裝卸工,而動作是“洗臉”。具體的空間是家庭意味的庭院,而裝卸工的“洗臉”,則被賦予了一種生活的本質性特征,成為樸素虔誠的,某種生命信仰的象征。接下來的描述中,詩人沒有將這種生命本質抽象化為哲學概念,而是將“洗臉”的動作進一步拓展,“撩起來”、“水花四濺”、“噗噗聲”,這些動作和聲響,豐富了洗臉的場景,將之更精細生動地在場呈現。“坦坦蕩蕩”則再次暗示了對體力勞動者的肯定:這名勞動者“賣足了一天的力氣”,“無愧于日子”,“無愧于清水”。于是,整首詩有不可言說的豐富暗示和言下之意,通過物象與形容詞的搭配,構成了一幅立體的詩意畫卷,從而展現了詩人對世界的樸素思考,反思物質欲望,對勞動的熱愛,對現代文明過度復雜化的厭倦,都融匯于詩人的詩句。

這種結構主義的美學特質,似乎觸及到了雪松的核心詩學價值觀。這種空間化美學特征,其作用并非簡單地解構某種意識形態,或贊同某些詩歌技法,而是一種將“存在維度”引入物象表征的價值觀,以“懷疑”與“反省”逼問自我與世界。這種空間化的存在維度之下,任何存在的事物或概念,都平等地被賦予了拷問和反思。這種反思,是以“剝去”了事物的虛假話語性為標志的,比如說,“人民”、“麻雀”、“體力勞動者”、“市政府大樓”、“高塔”。所有存在物,都被放在“存在”的平等維度,接受靈魂檢閱與詩意的撕扯。例如,這首《小聲說話》:“深知人生困苦的人/也是謙遜的人/他們在燈影以外,蹲著,小聲交談/語調有著秋日田野的安謐/語速委婉,仿佛在說:情況也許會如此/在他們身后,正在灌漿的玉米/像剛剛睡熟的嬰兒沒有被驚擾/無限的夜色/尊重兩點明滅的煙火/就像無限地容納/兩個尚沒有接近真理的人/在小聲說話。”這首小詩的畫面感也非常強,沒有任何明顯的主題性揭示,詩歌通過兩個秋日田野中小聲說話的農人,仿佛一副速寫,或一個短暫的定格鏡頭,以富于蘊藉的情境設置,來表達混沌多義的感受。這首詩里的主人公形象和詩人的隱含形象既相互重疊,又印證互文。從顯性話語層面,農人形象由“深知人生困苦”、“謙遜”、“小聲交談”等形容詞和動詞修飾而成,表現了農人對土地的熱愛和對生命的敬畏,而“秋日田野的安謐“、“熟睡的嬰兒般的灌漿期玉米”描繪了農人生活環境。期間,“小聲交談”是畫面的標志性動作。而“夜色降臨,包容這兩個尚未接近真理的人,小聲說話”,則以抽象的言辭,暗示了潛在的話語層面的存在。農人形象成為“尚未接近真理的人”,而“小聲說話”被重復強調,暗示著對真理的敬畏,對存在的感恩。這種雙層透視的方法,將農人的生命感悟,詩人的生命感悟,重疊交織在一起,通過極強的畫面暗示性,表達了豐富的言下之意。
然而,認真考察雪松詩歌的美學特色,除了這些以“感性的存在”表達哲理化感悟的詩歌外,還有很多非常柔軟、抒情的質素。這些詩歌的敘事性明顯增強了,也表現了雪松對不同詩歌風格的嘗試。然而,雪松詩歌的敘事因素,和第三代詩歌的生活流、日常化的敘事表述是不一樣的。他的敘事語言簡約卻內涵豐贍,樸素卻飽含深情,依然在敘事中保持了對“此在”世界的尊重。比如,《被原諒的歡樂》有一種“擬兒童體”的寫作,以兒童的視角與口吻,記敘了兒時對動物們的傷害,表達了對人性本質中殘忍的一面的反思:“被穿在鐵絲上示眾的青蛙、被點燃的麻雀、慘死在歡樂里的蝴蝶”這些動物都成就了一些“歡樂”。而長大后,這些歡樂依然“被原諒著”,人們將它歸于兒童的頑劣和好奇心,而“我的心靈變成了墳場”,與前面的歡快形成了鮮明對比。《追捕》也有類似的特點。詩歌為我們展現了兒時捕捉蝴蝶的場景,這里,“蝴蝶與我”共同構成了象征情境,既有莊周夢蝶的相對主義的玄思,又有豐富的暗示性,成為“欲望與追逐欲望的人類”的某種特寫。那只蝴蝶的光影和動作,都成為一種致命誘惑:“那一團光影/仿佛陷入一場持久的夢幻/它不住地上下翻飛/又突然停在葉子上/它不斷地引誘我/往花叢深處跑/那翕動的翅膀仿佛在挑逗:/來呀,逮我呀……”但該詩并不是單純的“情境詩”,它的敘事性不僅表現在對“追捕蝴蝶”的講述,且表現為故事的懸念性和“敘事的反轉”,特別是該詩結尾存在著類似禪語詩和俳句的“最后一筆”的精妙,揭示了人生的殘酷:“一直追到一堵墻面前/我才看見一根針/正穿透蝴蝶的心臟”。“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悲憤,人生無可奈何的悲愴,都在這驚悚的“最后一筆”中像雪亮的閃電,擊中了我們的心臟。
這本詩集中的其他優秀之作,諸如《穿越公路》、《致早春》、《父母大人》、《活著》、《即將竣工的大樓》我都非常喜歡。最后,還想說一下這首《掌聲》。“掌聲”是生活中司空見慣的事物,然而,雪松卻從這個簡單事物出發,將之演繹為高度濃縮了的喜怒哀樂的復雜感受的“象征體”,也似乎通過“掌聲”揭示出人生酸甜苦辣的際遇,及清明透徹的感悟:“是誰在鼓掌/是誰不斷加入/是誰在誘惑青春的手掌/高高舉過頭頂/將掌聲送入虛空的高處/掌聲驚飛漫天柳絮/掌聲撐破圍墻/掌聲向高處發展時形成云彩/——你要告訴他們呀/燦若桃花的面龐/在掌聲的洪流里漂浮/你要告訴他們未來的圖景/你要告訴他們/掌聲的隕落/手的位置/這時候下起了大雨/掌聲淹沒在雨聲中。”人生就仿佛是那些“被誘惑的手掌”,我們為欲望與理想不斷鼓掌,我們因害怕孤獨與悲傷而不斷鼓掌,“掌聲”就仿佛是福克納筆下那一場無處不在的,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的“越野賽跑”,承載著人類所有的驕傲與愚蠢,野心與智慧。掌聲就是人類的游戲,直到掌聲隕落,淹沒在命運的大雨之中。
有的詩評家認為,雪松的詩歌有一種“中年氣質”,也許就在于他總能從一些意想不到的,又是生活中司空見慣的此在情境中,造成出一個充滿玄思的詩學世界,以此表達豐富復雜而又“難以言明”的人類內心感受。也從這一點出發,雪松質疑了所有明晰的體驗表達的有效性。“難以言明”,“一言難盡”,既是中國美學的精髓,又符合當代社會的深度表達。“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一聲何滿子,雙淚落君前”(張祜的《宮詞》),其實我們的詩歌祖先們,早就曾為我們展現出利用“此在情境”,含蓄表達復雜情感和思想的經典例子。這種“混沌的深刻”,戰勝了所有自以為“博大明了”的詩學宏大敘事,也深刻地表達了一個詩人最高的睿智——絕不是代替上帝,也不是洞徹世界,而是尊重差異,尊重自我和世界的限度。在現代闡釋學和德里達的后現代主義美學觀點來看,意義并不是一個先天的,不言自明的能指與所指的“固定符號”,而存在著延宕、播撒與誤讀。意義總在“差異”之中,在“難以言明”與“一言難盡”之中。而如何用感性的語言,最強有力、最具魅惑力地表達這種差異性,也許正是詩學本身勝過哲學的地方,也是從老莊美學、中國禪宗一直到現代詩學所苦苦追求的詩學至高境界。我不敢說雪松達到了這種境界,但他有這種無限向上沖擊的慧根及其可能。在當代詩壇被虛偽的盛世牧歌與無聊的日常化寫作所宰制的情況下,雪松給我們的驚喜和震撼,同樣銘動于心——但同樣“難以言明”。
世界的極地之側,有北極光閃爍著妖艷的火,有成群結隊的飛魚與千年不化的堅冰,以及一年四季不斷的美麗白雪。然而,有“雪中之松”,孤獨,高傲,神秘,卻有著純潔的心和簡單而柔軟的夢想。它的根扎在廣袤的大地,它的夢卻飛翔在無比湛藍的天空!
猜你喜歡
- 陽信一企業上榜山東首批制造業單項冠軍
- 評論() | 分享02月06號 14:21
- 沾化一小戲曲入圍國家藝術基金資助立項名單
- 評論() | 分享02月05號 11:19
- 黃河島掛牌國家級濕地公園 天鵝游弋美景醉人
- 評論() | 分享02月05號 11:19
- 春節期間濱州全市韭菜專項監測合格率達100%
- 評論() | 分享02月02號 13:24
- 濱州現新能源汽車熱銷 一家小店月銷70多輛
- 評論() | 分享02月02號 13:24
- 濱州汽車總站及市域各車站春運班車運營安排
- 評論() | 分享02月01號 10:51
- 濱州市屬事業單位公開招聘 80余崗聘百余人
- 評論() | 分享01月31號 10:27
- 體彩新年貧困家庭走訪名單出爐 2月1日起走訪
- 評論() | 分享01月31號 10:27
- 不忘初心薪火相傳 濱州市公安局舉行民警光榮退休儀式
- 評論() | 分享01月30號 13:39
- 濱州196名學生登上省教育廳公示“紅榜”名揚全省
- 評論() | 分享01月30號 1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