較綜合排名,美國人更看重大學專業(yè)排名
總體來說,美國大學學科分布和學術水平比較均衡,不會像國內大學在檔次上差別那么分明。美國很多綜合排名50名以外的大學,很可能有幾個專業(yè)在全美排在前列。
就是說,在美國盡管一些學校在全國范圍內有較高聲望,但是這不意味著這些學校是全面領先的,其他學校依舊有各自吸引人的亮點。這樣的多元化使得美國的教育資源更加分散,也使得來自不同階級或是有著不同理想抱負的學生都有相對自由的選擇空間。
比如,如果想學生物醫(yī)學,綜合排名12的約翰霍普金斯就比絕大多數前10名大學要好;在時下熱門的電腦專業(yè)的排名中,綜合排名25的卡耐基梅隆大學與斯坦福、麻省理工、加州伯克利并列第一。所以在明確專業(yè)方向之后,美國人更看重大學的專業(yè)排名。
美國人心中一些特殊排名標準
一些美國人對于學校的選擇不是參考媒體排名,而是沿襲家族的傳統(tǒng)。這一點國人可能不太理解。
由于中國近現代社會的變遷和文化的斷層,我們的父輩或者沒上過大學,或者他們曾經上過的大學早已經被合并或改名了。
而美國人各代之間沒有明顯的學歷差異,所以他們很多人都愿意選擇父輩或者兄長姐姐去的學校,甚至以家族幾代人去同一所大學為榮。
還有,很多紐約都會區(qū)和加州主流社會家庭愿意把孩子送到頂尖排名的十余所文理學院,在他們心里這些文理學院可與哈佛耶魯做比。
所以每年在阿默斯特學院(Amherst)和威廉姆斯學院(Williams)這兩所文理學院里,都有放棄頂級藤校的新生。而這些學校里來自中西部農業(yè)地區(qū)的學生非常少,甚至那里的高中老師都對學生申請這些大學感到不理解。
這說明美國人眼中大學排名的自由度極高,同樣的學校在不同的人眼里就有完全不同的地位。
美國大學綜合排名的本質,是用統(tǒng)一的標準給學校的各項指標打分,最后按一定權重平均到一起,形成一個單一的數值進行排序。
其中需要考慮到各種各樣有可能影響一個學校聲譽的因素,而這些因素對每一個潛在學生而言,并不都是重要的。比如住宿情況、班級大小、校友會捐助情況。
在美國人眼中,教育更加個性化,學校的地點、環(huán)境和特色,學生個人的興趣、專業(yè)志向等多方面因素共同決定了他們心中對于大學的排名。
毋庸置疑,一些名校在全國范圍內非常有聲望,但是在美國人心中不存在一個自上而下嚴密的等級排序。所以你能在美國一個排名50以外的大學里找到這個州頂尖的學生,而中國每個省的頂尖學生幾乎都去清華[微博]北大等名校了。
排行榜造成的結果往往是人們只關注數字的先后順序,而忽略了數字背后的內涵。
在國內,我們從小就習慣了排名,一分之差就會導致名次上下波動,讓老師的態(tài)度大變,讓家長或興奮,或緊張,可以說這都是排名“惹得禍”,F在,很多人又把習慣了的“排名”思維用在了留學擇校上了。
參考美國人心中多樣而個性化的大學“排名”之后,希望留學生和家長們能變得淡定,拓寬思路,從由一條線的數字組成的排行榜中解脫出來,去了解一個個立體而豐富的大學,再參照自身的實際條件和理想追求,找到適合自己的那個學校。(作者:遠方的世界)
本文選自《遠方的世界》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