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大閘蟹轟轟烈烈地炒作,硬是把原來普普通通的一種吃食拔高到帶有強烈儀式感的一種生活方式,甚至是一種科學精神。譬如放蟹苗、開捕大閘蟹等,都要有個新聞報道,至于真假的辨別與防范,更是各種高科技紛紛上馬;譬如吃蟹,必要不遠千里開車去巴城,才算從內容到形式功德圓滿;再譬如,前幾天去郊區玩,偶爾在一條不認識的路上看到一個大門,掛著的是某某大閘蟹研究所的大牌子,呵呵,還真有點搞得太大。
其實就是一種吃食而已。而相對圍繞大閘蟹的一切高調行為,梭子蟹則低調樸實得很。因為體型似橢圓,兩端尖尖如織布梭,所以人稱梭子蟹。而“秋風起,蟹腳癢”這時節,同樣也是吃梭子蟹膏肥黃滿的時候。梭子蟹肉質潔白細嫩、富含蛋白質,營養豐富不說,其味道如古代美食家李漁所說,“蟹鮮而肥,甘而膩,白似玉而貴似金,已造色香味三者之極,更無一物可以上之”。且梭子蟹個大,一般一只重半斤左右,最大的可達一斤以上。如此“碩大”,吃一個下去還真有點上海人說的很“煞根”的感覺。
至于吃法,貌似比大閘蟹也更豐富些。除了取活的清蒸,跟大閘蟹一樣吃,另外熗著吃,炒著吃,或是做成豆腐煲,都是膾炙人口的美食。
梭子蟹豆腐煲
原料:梭子蟹一只、豆腐一盒、番茄三兩只、生姜片、蔥各少許。
調料:鹽、干淀粉、橄欖油和番茄醬各適量。
做法:1、番茄洗凈,放入開水中稍稍燙一下,撈出后冷水過涼,去除表皮,切成大塊備用;2、梭子蟹洗凈,可用牙刷刷去關節各處的泥沙,切成大塊;3、取干淀粉放入盆中,逐個將蟹塊沾上干淀粉,以防止蟹黃流失;4、鍋燒熱,入橄欖油再燒至七八成熱后,將沾上淀粉的蟹塊煎一下,盛出備用;5、鍋中留少許底油,放入切成塊的番茄煸炒至軟爛,再加入適量番茄醬一起翻炒均勻,加稍許熱水燒滾后,倒入砂鍋中。 6、砂鍋燒開后,依次放入生姜片、蔥、蟹塊及豆腐,一起煲10分鐘左右,加鹽調勻,即可出鍋食用。食用前撒少許蔥花提香、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