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年1月1日起,我國將調整包括特殊配方嬰幼兒奶粉在內的780多種進口商品稅率。關稅下調,能否讓“高燒不退”的洋奶粉價格降溫?
洋奶粉價格依然堅挺
財政部日前通知,從2013年1月1日起,我國將對780余種進口商品實施低于最惠國稅率的年度進口暫定稅率。
按照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發布的進口商品暫定稅率表,含乳蛋白部分水解配方、乳蛋白深度水解配方和氨基酸配方特殊嬰幼兒奶粉三類。上述品種進口奶粉稅率從20%降至5%,較最惠國稅率降幅達75%。
消息一出,消費者普遍關注,進口奶粉能否因關稅調整而降價。記者在上海多家超市和賣場看到,洋奶粉價格依然堅挺。在匯金百貨等超市,900克裝惠氏啟賦一階段奶粉售價408元,900克裝雅培菁智一階段奶粉售價470元。
國產奶粉遭遇信任危機
數據顯示,外資品牌在我國嬰幼兒奶粉高端市場份額超過80%。面對外資獨大、國產奶粉信任缺失等種種矛盾,洋奶粉的堅挺價格很難撼動。
根據產品目錄,惠氏、雅培、多美滋、雀巢、可瑞康等奶粉品牌旗下均有特殊配方奶粉。不過,AC尼爾森調研顯示,特殊配方嬰幼兒奶粉僅占整個奶粉市場銷量的0.25%。依靠部分品種關稅下調,恐難撼動洋奶粉價格整體的洶洶漲勢。
專家指出,洋奶粉頻頻漲價源于其對市場的話語權和定價權。面對品牌溢價和高額利潤,洋奶粉往往借各種名目“想漲就漲”,成本論、配方升級論頻頻出現;2012年,甚至有知名嬰幼兒奶粉生產企業聲稱,“減量不減價”是為了騰出空間讓消費者放勺子。出于對本土品牌的信心缺失,消費者不得不將洋奶粉作為選擇。
上海交通大學海外教育學院稅務教研組組長汪蔚青認為,由于洋奶粉成為國內多數人的選擇,廠商沒必要將關稅下調“利好”讓給消費者。
多款洋奶粉曾被檢出不合格
一方面是洋奶粉上演連環調價戲碼,一方面卻是國產奶粉想要奪回市場顯得舉步維艱。專家認為,這是整個國產乳品行業在為前些年的信任透支“買單”,只要國產品牌潛心做好產品,提升奶源質量,終將重獲消費者的青睞。
2012年,曾有多款洋奶粉由于被檢出不合格,被我國出入境部門銷毀。而且,由于飲食結構不同,一些國家的奶粉碘含量不達標,也曾被我國香港地區相關監管部門“點名”召回。 (據新華社上海1月1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