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煙臺,人們可能首先想到海鮮。燜子,再普通不過的小吃,然而燜子的樸實味道,又恰恰滲透了這座海邊城市的低調(diào)、平實與溫和。

煙臺燜子典故
相傳一百多年前,有門氏兩兄弟來煙臺曬粉條,有一次剛將粉胚作好,遇上了連陰天,粉條曬不成,粉胚要酸壞,情急之下,門氏兄弟將鄉(xiāng)親們請來用油煎粉胚,加蒜拌著吃,吃后異口同聲說好吃,有風味。于是便幫門氏兄弟支鍋立灶煎粉胚賣,人們都說好吃,但問此食品叫什么名,誰也說不出。其中一智者認為此品是門氏兄弟所創(chuàng),又用油煎燜,就脫口而出叫“燜子”。
發(fā)展歷程
上世紀80年代,煙臺街上有很多簡陋的燜子小攤。經(jīng)營者只要備上一灶一鍋,幾張矮桌長凳,就會招來一堆食客。
生意常常是極好,不知不覺,棚子外就排起了長隊。然而攤主不慌不忙,將切好的凝膠似的粉塊,一一攤放到油光锃亮的平底鍋里,反復翻煎,直到顫顫悠悠的粉塊四面都焦黃了,才用小鏟輕輕鏟到小碟子里,澆上稀稀的麻汁醬,蒜泥,蝦油。如此這般,一碟鮮香四溢,五味相調(diào)的燜子,就送到食客手上了。
大約在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煙臺燜子開始登堂入室,尋常街巷間的燜子攤很少見了。進入大酒店的燜子在傳統(tǒng)做法的基礎上,又增添了新內(nèi)容,價格高低則取決于搭配的海鮮。
2001年第3界“中華名小吃”評選。“三鮮燜子”為煙臺帶來了榮譽。
食客回味
舊時路邊多見,把粉炒上一鍋,眼見得焦黃了、取碟子盛將了,一并加上麻汁、蒜末調(diào)了口味,置上把鐵絲繞的叉子送與食客,將就在路邊吃了,端得是好美味。只是隨這時代愈發(fā)往前,世人都只圖個利市,拼了命似地想著發(fā)績,奔過了頭,卻把生活的滋味忘卻了。(via@墨者任俠)

燜子做法:
1、與做涼粉的方法一樣,地瓜淀粉與水按1:6混合后放入鍋中用邊攪拌邊用中火慢慢煮開,直至全部變?yōu)榘胪该鞯那嗑G色就熄火倒進容器在冰箱冷藏3小時左右。
2、涼粉晾涼后,切成2厘米見方的小塊,放入平鍋加少量油煎至兩面略微焦黃內(nèi)部熟透。
3、將蒜頭用搗蒜杵搗成蒜泥(*注:要用搗碎的蒜泥,用刀切的蒜粒與之相味道差很多),加入少量白開水和鹽,調(diào)成蒜汁。
4、芝麻醬加白開水調(diào)成芝麻汁,魚露也如此處理以減少異味。
5、燜子裝盤,表面澆上蒜汁、芝麻醬汁、少量魚露(根據(jù)個人口味)即可。
小貼士:1、淀粉和水一起煮時要放點鹽,比平時做菜時稍微淡一點就可以。淀粉必須是那種傳統(tǒng)的地瓜粉陀,超市里那種太精細,用它做了一次不成型。但是粉陀做的就沒問題,而且比例是1:9。
2、把鍋放在小火上,淀粉放在鍋里,加開水,邊加邊攪拌,直至攪拌不動了,放涼,煎的時候最好用平鍋,少加油,或者用紗布蘸油在鍋底擦一遍,淀粉一定要用地瓜淀粉,不能用玉米淀粉,袋裝的就可以。
“品鑒”點評
入口即化,麻汁味香濃,蒜泥味解膩,口感滑嫩。逛街、游園時在一燜子攤隨意而坐,要上一碗燜子解解小餓,也是十分隨性愜意之事。
“讀城”煙臺
光著腳丫踏在金色沙灘上,任細浪拂過腳背;登閣遠眺,那仙境一般的煙臺如夢如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