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烤雞架子 (又稱烤雞背)
發自平民的諸城吃文化,深深打動了每一個人的那根平民的神經。上至國家領導、演藝明星,下至普通官員、布衣百姓,來到諸城,吃過之后,無不嘖嘖贊嘆,離開之后,無不深情眷戀。諸城人赴京公干,向遠在北京的有相當級別的領導兼朋友有什么要求時,對方爽快地回答:“什么也不要,你們給我帶點烤雞架子吧。”所謂雞架子,在諸城人的吃食中,再平常不過了,就是燒烤了的已經被剔除了肉的雞的骨頭架子。你別以為在諸城人眼里平常稀松的雞架子真沒有什么了不的,諸城人的生活中還真離不開它。無論是高檔酒店,還是普通飯館,抑或是建筑工地上正在吃午飯的民工手里,尊貴的客人和平常的百姓,無不在津津有味地啃嚼著香噴噴的雞架子。你說為了吃肉吧,還真沒多少肉可啃,說到家,全是為了那連骨頭里都透著的香味。使它佐餐,它能幫著往肚子里拉干糧,用它做下酒肴,那革命的小酒喝得格外順溜,一盅頂兩盅。
八、高密爐包
高密爐包民間傳統名吃高密爐包歷史悠久,風靡城鄉。始于清代年間,在民國時期有著獨特意義的形勢盛行,用來走親訪友的禮物送給朋友,特別是20世紀30年代位于縣城南河灣的林三爐包,更是名冠城鄉。其特點是包子又白又大,皮面暄軟,內陷飽滿,味道鮮美,掛漿講究,火候獨到,嘎渣焦脆,油香四溢。高密爐包用料講究,以鮮豬肉、鮮韭菜、鮮白菜和上好的精面粉為主料,以海米、木耳及各種調料為輔料,精心加工而成。解放后,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密爐包已遍及城鄉,成為高密人民的大眾食品。
九、馬宋餅
源于昌樂縣馬宋(現為營丘鎮),故稱之為馬宋餅。至于起源于何時,由于歷時年代久遠,故無從考究。相傳地處山東半島中部的昌樂馬宋,是清朝初期江南等各省舉人進京趕考的必由之路。古時進京趕考之人多以步行,經過長途跋涉歷時一個多月的時間才以到達目的地。由于馬宋餅便于攜帶、存放時間長、耐消化之優點因此深受各方舉人的喜愛。
十、清爽腌蘿卜
濰坊蘿卜,是山東省著名蘿卜優良品種,俗稱高腳青或濰縣青蘿卜,因原產于山東濰縣而得名,已有300多年的栽培歷史。煙臺蘋果萊陽梨趕不上濰坊的蘿卜皮,可見濰坊的蘿卜是何等的鮮美,濰坊蘿卜特點是水分足,清甜不辣。去過濰坊的可能見過濰坊的長蘿卜:長有40多公分有一掐粗細,綠瑩瑩的皮,帶著長長的蘿卜纓子用細繩子扎成一捆看著就惹人愛。洗凈吭哧來上一口,嫩綠的芯,香甜鮮脆,真的是鮮美。
十一、杠子頭
杠子頭。濰坊有名的硬面食品。和硬面,用棗木杠子壓。中間薄,有孔,邊厚。古時,用麻繩串成串,掛在鞍邊、車旁,食之方便。涼吃越嚼越香;熱吃,用菜、肉去燴,柔韌不散,非常有味。杠子頭是一種白面火燒,又叫“小山東鍋餅”。比巴掌稍大,外面都有一層金黃色的脆皮。因做火燒的面很硬,手揉不動,需用木杠翻壓,故名。據考證,這種面食最早源于山東濰坊。濰縣杠子頭火燒,已有好幾百年的歷史了。
十二、 臨朐羊湯
臨朐全羊起源于清代,是在宮廷全羊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當時臨朐城有一家菜莊,名“德順樓”,烹調羊肉馳名齊魯,曾有“青州游,莫過德順樓”之說。如今經歷代廚師發掘創新,無論菜品特點,還是烹調技藝,都已使臨朐全羊有了自己的風格。1997年被山東省貿易廳評為“山東名小吃”。
臨朐全羊湯俗稱“大鍋羊肉”。選用臨朐青石山上三年以上的羯黑山羊為主料。宰殺前只飲水,不喂食,使其空腹。宰殺后,將整身肉分割為6—8塊,頭、蹄及整身肉先入鍋,內臟肉復上,加適量山泉水和鹽,水燒開后放肉,水沸時去沫,再用溫火煮兩到三小時熟爛出鍋,剔除骨頭掛涼,然后將整身肉順絲切片,內臟肉橫絲切片,一并與原羊肉湯入鍋煮沸,再將適量蔥絲、香菜段、胡椒面、香油、味精放湯盆中倒入鍋內,臨朐全羊即成。這種用全只羊的各部位肉,包括頭、蹄、肝、肺、心、腸、血一起合做成的臨朐全羊,就象用各種酒兌成的風味獨特的雞尾酒一樣,因羊的各部位肉都有獨特風味,合做一起,恰到好處地產生了一種獨有的美味,吃起來肥而不膩、醇厚鮮美。再加上臨朐傳統的羊肉烹調手法、肉與水的比例、加料、煮法、原汁老湯等方面的一整套特有技術,于是,這臨朐全羊便愈加芳香四溢了。
當然還有諸城辣絲子、芝畔燒肉、金絲面、紅扒羊頭等美味,您去嘗了就知道絕對不枉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