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只螃蟹三兩多上了鬼秤變半斤
電子秤隨意調7兩秤是潛規則裝海鮮袋子袋重一兩還摻水稱完加冰的大多數不夠斤兩
濟南海鮮大市場 記者高歌 攝□策劃:魏巍 □采寫:本報記者 王曉芳
19日15:00,濟南海鮮大市場。
6只海蟹放在公平秤上,顯示2斤2兩。而就在幾分鐘前,這6只蟹在濟南海鮮大市場一位女攤販的電子秤上,稱重是3斤1兩。海蟹55元一斤,這6只蟹,攤主僅在“秤”上就多賺了近50元。
這是本報記者暗訪時親身體驗的“鬼秤”。近一周時間里,本報陸續接到多起海鮮市場業戶缺斤少兩的投訴。“看錯秤了”,這是當顧客發現分量不足時,攤販最慣常的說法。
市民投訴
說是“10斤金蟬”,竟然只有4斤
家住熟悉的市場周邊也被忽悠
被坑市民越來越不信任原本感覺很熟的攤位
位于建寧路上的濟南海鮮大市場是濟南及周邊地區最大的海鮮批發市場。每天凌晨到上午9點,來自周邊從事海鮮生意的人絡繹不絕。無論是小攤販,還是開飯店的,都知道這個時間點的海鮮既新鮮又便宜。
而對于一般市民,卻很少有人會選擇這個時間來買,自家買來解解饞,白天價格盡管高點但也差不了多少。老劉也是這么想的。他愛吃海鮮,即使就住在市場對面,也習慣白天來逛上一圈,可每回總覺得顛在手里的沒有秤上的那個量,但并沒再去放在公平秤上稱一稱。“住得這么近,總不會連我也騙吧?”老劉自我安慰。
可最近,老劉開始越來越不信任那些本感覺很熟悉的攤位了。“15日買了些金蟬,市場上稱的是10斤,回到家后里面的冰化了,把金蟬拿出來一稱才4斤!”老劉有些不敢相信,就算自家的秤稍微有些誤差,再算上金蟬帶有的水分,可這差得數量還是讓他接受不了,“三四十元一斤的東西,整整差了6斤,我要是不稱真不知道這么坑人,而且被坑了這么久、這么狠。”
無獨有偶,17日下午,市民段女士在海鮮市場買了68元的鲅魚卻被稱出了80元。“鲅魚是14.5元一斤,買了4斤多,秤上顯示80元。”段女士說,稱魚時老板擋在電子秤前面,她根本沒機會看秤,但憑經驗判斷,感覺秤不對。可眼疾手快的商販已經迫不及待將魚破肚了。“老板非要給我收拾干凈了,著急將魚肚子的東西掏出來,我覺得有問題。”在段女士的再三要求下,商販將魚重新放到電子秤上,結果顯示金額68元。“老板只說是看錯了,幸好我多看兩眼,要是不注意又被她騙了錢去。”段女士有些氣憤,“后來我和朋友聊天得知,海鮮市場缺斤少兩的現象非常普遍,尤其是貴的海鮮。是不是應該有個部門去管管?”
記者體驗
攤主給稱了3斤多海蟹
公平秤顯示2.2斤
攤主此前連稱兩次說不會稱錯
按55元一斤來算,差了近50元
30元的蟶子不足20個,60元的基圍蝦少了半斤……從15日起,本報陸續接到關于海鮮市場缺斤少兩的投訴。而調查得知,這些被騙者并非在同一家攤位上購買。莫非海鮮市場的電子秤存在問題?缺斤少兩是否已成普遍現象?記者決定一探究竟。
19日下午,建寧路海鮮市場。
下午的市場本就不忙,加上大雨天,市場大廳內的人尤其少,三五個顧客在與攤主討價還價,幾位攤販閑來無事正湊在一起打牌。見有人走進市場,攤販立即放下手中的牌迎上來。“來點兒金蟬吧,都是活的,給你40元一斤。”見顧客沒有停下的意思,攤販連忙改口:“38元,天不好38元賣給你……要不37……”
順著攤位往里走,兩邊的攤主不住地推銷著自家的產品。攤位前大多擺放著大型玻璃魚缸,厚厚尼龍繩纏裹下的螃蟹緩緩地移動著。每個魚缸里的海鮮品種、大小相差無幾,連綁蟹子的尼龍繩結扣也無二致。螃蟹是攤販們最愿意推銷的產品,遠遠超過海參、鮑魚。
在北邊一排中間位置的海鮮攤前,女攤販不間斷地推銷打動了記者,為了證明她的螃蟹肉滿肓肥,她用剪刀敲打著蟹殼,甚至用剪刀在殼上戳出一個洞。
沒有還價,女攤主自動降價,60元每斤的單價降至55元。挑選了6只中等個頭的螃蟹,女攤主拿來黑色塑料袋開始裝袋,熟練地將螃蟹放在后面的電子秤上。“3斤1兩,給170元就行了,零頭就不要了。”沒等記者看到秤的數量,女攤主就已將袋子拿下秤。“你放上去,我得看看。”記者要求。攤販不慌不忙將袋子重新放回。“放心,不會稱錯,我在這干了這么多年了。”這位自稱從濟南海鮮市場開業即入住的女攤販,在說笑中將一鏟冰屑裝進黑塑料袋,放了約1斤水。
出市場大門左側,就是市場管理辦公室。亭子窗外放著公平秤,記者將螃蟹拿出放在公平秤上時,公平秤顯示的卻是2.2斤,少了約1斤。55元一斤,差了近50元。
攤主說辭
看錯秤了,我給你加上就是
買了近3斤爬蝦,公平秤顯示2斤出頭
攤主貌似大方抹掉零頭 顧客來找毫不意外
再次來到女子攤位前,并對電子秤提出質疑,女攤主卻絲毫不慌,“看錯秤了”。解釋如此簡單、自然。
說著,女子往袋子里放上兩只螃蟹,“這回沒問題了。”順手一摁,一番計算后,女子又找回5元錢。
“你的秤是不是有問題啊?你是不是故意稱錯的?”女子并不辯解,只是笑著說,“哪能啊,就是看錯了”。
隔了3個攤位,記者又在另一位女攤主處挑選了1.46公斤爬蝦。35元一斤,攤主也很大方地將2.2元零頭抹掉了。
掂著同樣加了冰被套了4層的黑色塑料袋,再次將冰水倒掉重新放到公平秤上時,顯示器顯示為2.1斤。又被騙了!差了8兩多!
看到顧客提著爬蝦返回攤位,女攤主也并未感到意外,“看錯秤了。我給你加上就是。”同樣的理由,同樣地自然。
讓人感到蹊蹺的是,女攤主并未直接向袋子里裝入新爬蝦,而是將袋中原有的爬蝦倒在一個筐中,再向筐中加入新爬蝦,帶筐過完秤后,女攤主將筐中的爬蝦一并倒入塑料袋。而記者注意到,攤販手中的筐看似鏤空,實則底下包了一層透明的底。“筐里有水,她把水也倒進塑料袋里了。”一旁挑海鮮的高女士忍不住提醒,“不信你倒是試試,再稱還是不夠秤的。”
果真,將袋子一傾斜,水流緩緩地淌出來。女攤販無奈,只好又放上幾只蝦爬子。
高女士介紹,海鮮市場的秤大都缺斤少兩,只要被發現回來找的,攤販都會說“稱錯了”,“這是他們的慣用說辭,他們心里都有數,所以回來找的他們一般都承認,再給加上就是了,我就碰上好幾回。”
提個醒
防止騙秤小方法
1.最笨最有效的方法:隨身帶著一把彈簧秤或小電子秤。商家稱完,自己再稱一下。
2.隨身帶一件固定重量的物品(例如一斤的菜籃子等),當場校對商家的秤。
3.稱重前倒凈塑料袋中的水,預先告誡商家:我們會去公平秤核準。
4.市場上最容易少秤的檔口是生殺魚類海鮮類、生殺活雞家禽類、即食水果零食類。不要急于讓商家現場加工,在公平秤核實后再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