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萬州公交墜江事故原因曝出后,濟南公交駕駛員之間也進行了交流,有駕駛員告訴記者,從一名司機的角度考慮,重慶這位22路司機做出的是當時情況下最壞的選擇。而在濟南公交內部,對于這種小沖突、小委屈,也已形成了“濟南經驗”。 記者 鄒元德


為安全起見,省城某些公交線路早已配備安保人員,或在司機駕駛位設置防護設施(資料片)
遇到沖突三步走
靠邊停車+有效溝通+及時報警
在濟南公交,應對類似的情況有一個大家公認的標準流程。“第一步,先在安全地帶靠邊停車,停穩拉好手剎;第二步是跟對方進行有效溝通,避免進一步激怒對方; 如果沖突一時無法解決,那就采取第三步,及時撥打報警電話。”濟南公交五分公司二隊隊長周鵬介紹說,接受記者采訪的其他幾位駕駛員也這樣告訴記者。
周鵬介紹說,如果在公交車上乘客與駕駛員之間發生矛盾,乃至是乘客之間發生矛盾,首先就是保持冷靜,避免出現正面沖突。“這個時候首先考慮到的是保障車內其他乘客安全,尤其是要保護好駕駛室內的方向盤、油門和剎車。”
“平時都要求我們公交司機有問必答,凡是乘客提出了異議,我們都會及時進行解釋。”125路駕駛員袁洪雨說,但他也表示,一般解釋工作必須在車輛靠邊停下或者等紅燈時進行。有的司機擔心激怒對方,也為了保障車輛正常運營,有時會暫時保持沉默,繼續開車。“有的乘客火氣上來可能也就是一陣,等氣頭一過,再一解釋就完事了。”正如這次重慶22路公交車墜江事件一樣,對于個別正在氣頭上的乘客,往往并非叫罵就解決了問題,有時甚至出手打人,乃至搶奪駕駛員的方向盤,嚴重危及公交車的行車安全,在濟南,這種行為將越來越少。
新車型全部配備隔離門
重點及郊區線路配安全員
三年前,持刀歹徒輕易就挾持了K52路駕駛員董丹,而現在,董丹則不必再害怕出現這種情況。“我們車隊總共76輛車,全部更換成了加裝隔離門的新車型。”董丹說。駕駛員袁洪雨也表示,在他所在的車隊,也有80%的車輛已經更換成了帶有隔離門的新車型。
在近兩年逐步更換的新車型中,司機的駕駛座位被隔離成了一間駕駛室,除非司機自己開門,正常運行中,隔離門都會自動上鎖,有效避免了乘客與司機進行肢體沖突,進而危害行車安全。公交車上一鍵報警裝置也成了標配。
除此之外,在諸如1路、7路、101路等一些市區重點線路或通往郊區的線路上,配備了安保公司派出的安全員,“有安全員的車輛,駕駛員只需要專心開車就可以,其他一切事情都交由安全員處理,有安全員在車上,很多自知理虧的乘客也就不會主動起沖突了。”袁洪雨說。根據規定,在車輛行駛過程中,為避免分神,駕駛員不能長時間與乘客交流,再加上部分乘客情緒不穩,聽不進駕駛員的話,這時候如果能有乘客站出來與其溝通,效果會好很多。
“遇到這種沖突,乘客還可以留存一定的影音證據,事后警察調查時站出來作證,如果情況確實危急,可以以報警的方式進行協助。”濟南公交五分公司二隊隊長周鵬也建議乘客用力所能及的行為來保障乘客自身的安全。
“人有問題不上車”
受委屈司機可獲“委屈獎”
“我們有一個口號是‘人有問題不上車,車有問題不上路’。”周鵬告訴記者,現在公交公司內部推行“心情指數晴雨表”,如果駕駛員因為身體不適、家庭矛盾等原因出現情緒上的波動,經判斷當前狀態不適合出車,就會改派其他駕駛員先上,等這位駕駛員狀態達到出車標準了再繼續工作。
同時,公交司機如果在工作過程中受到了委屈,而且當時事情處理得當,回到車隊之后便可獲“委屈獎”,車隊會根據情況的嚴重程度對當事駕駛員進行一定的經濟或精神獎勵。
“我拿過‘委屈獎’,當時車隊發了200元錢,有這個獎勵讓我覺得我當時那樣做是對的,也就不再那么委屈了。”102路司機劉懷奎在遭受乘客誤解,進而被拳打腳踢之后,回到車隊便得到了一定的經濟補償。“如果事情影響比較大,駕駛員處理的也很好,總公司也會給予一定獎勵。”周鵬說。
近年來,濟南公交一直在推行“情緒管理”。除了心情指數“晴雨表”和“委屈獎”,公司還開通了“知心大姐”熱線,推出了情緒調節室、“BRT心情驛站”、心情信箱、領導接待日等有利于疏解駕駛員情緒的措施。同時,濟南公交引進了“人體生物鐘”三節律觀察和防控機制,幫助員工過濾、排遣不良情緒。
說法
重慶司機做了最壞選擇
“這是最壞的選擇。”125路駕駛員袁洪雨告訴記者,從他們幾位駕駛員交流討論出的結果來看,在當時還有更好的處理方法。“從視頻來看,當時司機沒踩剎車,方向盤向左打。”125路駕駛員袁洪雨表示,在這種緊急情況下,右打方向盤靠邊停車,或者原地剎車,結果應該都會更好一些。“往左打是逆行,更危險。”
袁洪雨表示,由于只是從網上流露出的視頻進行分析,結果未必符合當時的真實情況,但是這名司機一邊開車,一邊回頭與女乘客進行肢體沖突確實違反了作為一名公交司機的規范。
“在我們公司有規定,雙手不能同時離開方向盤,也不能單手抓方向盤太長時間,更何況是騰出手與乘客動手。”袁洪雨說,駕駛過程中回頭與乘客爭執乃至動手,這個行為非常危險,容易分神,無法避讓前方車輛。
事故原因發布后,公交駕駛員之間第一時間進行了案例分析,同時又強調了行車安全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