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四十周年

  今天我們要認識一位濟南火車站的售票員,他是1978年參加工作的,工齡四十年。他工作的這四十年,正好也是改革開放的四十年。而且這位老鐵路人,和火車票打了四十年的交道,如今自己還保留著三樣寶貝。今天我們也通過這三樣寶貝,一起和他回顧40年來火車票的變化,四十年來鐵路的大發展。  小車票記錄鐵路大發展  他叫玄續明,是老鐵路人,從1978年進入濟南火車站做售票員至今,已經與火車票打了半輩子交道。記者見到他時,他正在為一臺自助售票機補票。

  玄續明說,目前他的身份是濟南火車站自助售票機導購員,和另外兩名同事 共同負責濟南站57臺自助售票機設備的上票工作。  硬板票  這張從濟南發往北京的硬板票一直是玄續明珍藏的寶貝之一,是第一代火車票,玄續明說,自己剛工作那會兒正值改革開放初期,鐵路建設還不發達,而這么一張火車票經過他到市民手中,需要七個程序才能完成。

  “那時候是硬板車票,一溜一溜的小櫥子,一個車站一個檔,旅客要哪里,咱從櫥子里抽取,再在機器里砸蓋日期,操作七回才賣一張票。”  算盤  而玄續明珍藏的第二個寶貝就是這個算盤,他告訴記者,在八十年代,能夠當售票員的都是業務精英,而最能代表業務水平的就是打算盤。

老照片老照片

  玄續明告訴記者,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因為是計劃經濟,雖然跑在鐵道上的火車少,但是人流量也少,并沒有出現大規模排隊的情況。時間進入20世紀90年代,農民“進城打工潮”席卷全國,春運逐漸形成,濟南火車站因此變得繁忙起來。老百姓坐火車回家,常常徹夜排隊買票。玄續明珍藏的第三張寶貝,這張照片就記錄了當時排隊的場景。

淡粉色軟紙票淡粉色軟紙票

  說起九十年代春運的場景,稍微年長一點的 市民仍記憶猶新。玄續明說,由于排隊的人實在是太多了,當時售票廳也是24小時連軸轉,雖然那時候售票大廳陸續更換了計算機,1997年,紙板票被淡粉色的軟紙票所替代,但是仍滿足不了旅客的需求。

藍色磁介質車票藍色磁介質車票

  記者了解到,從1997年到2007年十年間,濟南火車站隨全國鐵路6次大提速,2007年,迎來了第三代火車票,也就是現在我們使用的藍色磁介質車票,它利用磁介質可在自助檢票機上使用,乘客買票進站更加快速,可每到春運“買票難、乘車難”仍然是繞不開的話題。直到2012年高鐵時代到來,徹底改變了人們的出行方式。

  現如今裹著軍大衣,提著大包小包,在火車站徹夜買票的場景早已不見,隨著高鐵高頻次開行及鐵路網絡購票普及、自助售(取)票機的投入使用,人們購票變得輕松。火車站售票大廳人工窗口需要的售票員越來越少,玄續明的工作也順應時代,從窗口轉移到了幕后。  記者在鐵路部門了解到,截至今日,京滬高鐵、石濟高鐵、膠濟客專、青榮城際等高鐵線路覆蓋山東省全境,到今年年底,以濟南為中心的省內2個小時交通圈將形成,加上“四橫四縱”全國高鐵網絡建設,更拉近了濟南與全國280多個城市的距離,人們出行更加便利。  前不久,鐵路總局再次傳來好消息,紙質火車票也將退出,電子客票將從明年在全國全面推廣,直接刷身份證或者掃碼就能進展,不用再去取火車票了。

(來源:無線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