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今年宣傳活動的主題是“主動檢測,知艾防艾,共享健康”。目前,多數艾滋病患者染病是因為同一個原因——男性同性戀者間的高危性行為。為了更有效地對艾滋病進行防治,從2013年8月,濟南艾滋病人抗病毒治療模式全面轉變,啟動定點醫院管理,濟南市傳染病醫院皮膚病門診主任王春梅和她的助手們擔負起全市數百名抗病毒治療病人的管理。5年來,這間診室見證了太多艾滋病人的淚水,以及他們抱團取暖的溫情。

在濟南市疾控中心艾滋病確證實驗室內,醫生登記檢測結果。在濟南市疾控中心艾滋病確證實驗室內,醫生登記檢測結果。

  在濟南市疾控中心艾滋病確證實驗室內,醫生登記檢測結果。

  他們小心地隱藏著自己又保護著別人

  盡管是艾滋病治療定點醫院,但從外觀上,這里看不出一丁點艾滋病門診的印記。進了濟南市傳染病醫院大門,其西側有一個皮膚科門診,這里就是濟南市區艾滋病人和感染者治療的定點醫院,管理著市內五區艾滋病人的治療工作。

  11月29日,記者坐在診室的椅子上,用一上午的時間,來細細揣摩這里和普通門診的不同。一上午,這里沒有一個女性病人,因為病人大多數是因男同間的高危性行為發病;在這里,王春梅一般不太會穿白大褂,因為她想像朋友一樣對待她的病人,而不只是醫生。她更愿意把這所門診描述成一個心靈的港灣……

  每周二下午,這里就會舉辦一場培訓會。每次的培訓會,王春梅都會以一段話開頭,“沒人希望自己得艾滋病,即使患了病,也要有健康的心態,也依然要精彩地生活,不要把痛苦傳遞,艾滋到我為止……”每每聽到“沒人希望得艾滋”這句話時,王春梅就會聽到下面有病人的啜泣聲。她理解他們的痛苦,因為至今她已與數百名男同性戀者成為了“朋友”。很多前來咨詢、治療的男同性戀者幾乎都會說這樣一句話——“我很苦”。

  “很多艾滋病人或多或少都會有心理問題,只有在這里他們才會敞開心扉,我們只能足夠努力不辜負他們的信任。”很多次,接到病人要跳樓、跳橋的求死電話,說實在撐不下去了,王春梅總會趕往現場進行疏導。

  這么多年來,只有一例求死者達到了“愿望”。至今談起這個病人,王春梅仍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緒,“這個男患者本來前途無量,查出患病后,辭去工作,把自己與社會隔絕了5年,也不治療。后來是他的家人強制把他送來的。但沒想到不久后我就接到他姐姐的電話,說他跳樓了,讓我給旁邊的醫生說明情況。當時我就明白了,是他的姐姐不好意思說出口,但又怕醫生不知情受到感染。所以在艾滋病人這個群體中,絕大多數是善良的,他們小心地隱藏著自己,又保護著別人。”

  為溝通建立QQ群 志愿者留在總群傳遞希望

  對病人進行藥物依從性教育是診室的主要工作。王春梅說,當發現病人感染艾滋病毒后,就要對其開展抗病毒治療,目前國家對病人提供免費藥物,如果病人能遵醫囑按時吃藥,就會延緩發病,體內病毒量會減少,可以像健康的人一樣生活。但仍有少部分病人活得非常“自我”,不把疾病當回事,藥物想吃就吃,不想吃了干脆就換電話號碼,讓醫生找不到。殊不知這樣做很容易產生耐藥性,一旦耐藥就基本沒辦法了。還有可能耐藥的病人通過性傳播,讓其他病人也耐藥。

  “艾滋病人會有兩個極端,一種是把這個病不當回事,反正還有好多年;有的則是高度緊張,甚至出現了精神癥狀。此外還有一類是恐艾人群,這群人有過高危行為,就擔心自己是否會感染上艾滋,經過檢測本是沒有感染艾滋的,但他們就是不信,反復得做檢測。他們往往都伴隨強迫癥,沒有感染艾滋的結果只能讓他們高興五分鐘,高興勁兒一過,他們可能又會擔心剛才我在醫院坐過凳子、摸過桌子,會不會又被感染了,繼而又開始張羅著要檢測。”王春梅告訴記者。

  在皮膚病門診,除了醫護人員還活躍著一些人,就是志愿者。他們同樣是感染艾滋病的男同,在感染后已從痛苦中解脫出來,利用自己對艾滋的專業認識幫助更多的人。王春梅說,成為志愿者的一個意義在于,這會讓他們覺得“自己也會像一個健康人一樣,對他人對社會有幫助,活著有價值。原來我也可以活得這么快樂。”

  志愿者的另一個更重要的意義在于對病人進行宣教,包括藥物治療、機會性感染的專業宣教以及心理疏導。為和病人們加強溝通,王春梅帶領醫護人員建立了幾個QQ群,其中總群是專門用來接待新人的,因為在總群里志愿者最多,新人的問題可以通過志愿者及時得到解答。一旦進行完3個月的培訓,志愿做志愿者的新人可以在總群里留下來,前赴后繼繼續傳遞生的希望,其他的新人則會被分配到其他分區病人群。

  活著,就離艾滋病被攻克的日子更近一天

  除了治療群,有個QQ群的成立則透露著無奈——陪護群。這個群的產生,與當下仍消散不去的社會歧視乃至家人歧視是分不開的。很多病人在查出患病后被家人拋棄,或者得知患病卻不想讓家人知道,所以在他們臨終期往往沒人陪伴照料。每當這時,就會有志愿者自發到醫院對其進行陪護。

  曾經有一位40多歲的病人,查出患病時已是晚期。在他臨終前的十幾天,志愿者知道了他在住院,沒人陪護。于是,志愿者輪流每天去醫院陪護、送飯。“自從得了這個病,家人就嫌棄我,不讓我進家門,幸虧你們,讓我在患病后第一次體會到了人間的溫暖。”這個病人對志愿者說。正是病人之間的同病相憐、抱團取暖,讓他最后走得很安詳。

  王春梅說,他們是男同性戀,只是性取向與我們不同。因為男同特有的生理和社會行為學特點,他們染上艾滋病的幾率更大。他們確實應該為自己的高危行為負責,但染病并不是他們愿意的,他們也是弱勢群體。其實艾滋病就像患了一場感冒一樣,通過藥物治療可以控制住病情。日常的接觸并不那么容易傳染,不應該對他們有歧視。

  正是感受到了外界的歧視,所以在病人群體內部,他們異常團結,互相打氣。正如一位志愿者所說,“我們現在最大的希望就是活著,因為活著就有希望,就離艾滋病被攻克的日子更近一天。”

來源:濟南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