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2月18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隆重召開,自此黨和國家踏上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征程,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
2018年,迎來改革開放40周年。40年來,濟南市在歷屆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攻堅克難,砥礪前行,經濟實力不斷攀升新臺階,各項社會事業蓬勃發展,省會城市建設呈現嶄新面貌。
40年崢嶸歲月,40年砥礪奮進,濟南譜寫了一部跨越發展的盛世華章。“大強美富通”的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建設正在不斷推向前進。

魯網12月11日訊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了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的歷史性抉擇,正式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40年來,全市在歷屆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攻堅克難,砥礪前行,經濟實力不斷攀升新臺階,各項社會事業蓬勃發展,省會城市建設呈現嶄新面貌。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市上下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積極推進“四個中心”建設,向著“大強美富通”現代化國際大都市邁進。
經濟總量不斷攀升
實現跨越式發展

改革開放40年來,全市經濟總量穩步提升,經濟實力明顯增強,為各項社會事業發展提供了強大支撐。
■經濟總量不斷躍上新臺階。1978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23.6億元,之后規模不斷擴大。1988年、2001年分別突破百億、千億大關。十八大以來,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2013年、2015年、2017年分別突破5000億、6000億、7000億大關。2017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7201.96億元,是1978年的305.2倍,按可比價格計算,年均增長13.0%。
■人均地區生產總值不斷提高。1978年全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527元,2012年為69444元,2014年超過80000元。2017年全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98967元,是1978年的187.8倍,按可比價格計算,年均增長11.8%。
■地方財力顯著增強。1978年,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只有5.9億元,2004年突破百億大關,2012年達380.8億元,2015年超600億,2017年達到677.2億元,是1978年的114.8倍。
■財政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1978年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只有1.5億元,2017年達到834.1億元,是1978年的556.1倍。
民生改善實現新跨越
邁向全面小康

改革開放40年來,人民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從滿足基本溫飽邁向全面小康,城鄉居民收入持續快速增長,生活質量明顯提高,居住環境極大改善,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明顯增強。
■就業形勢穩定。就業是最大的民生。改革開放以來,全市始終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努力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的就業。2017年,全社會從業人員405.38萬人,是1978年的2.0倍。三次產業從業人員比重1978年為66.8%、22.6%、10.6%,2017年調整為17.1%、31.9%、51.0%,第三產業從業人員占據半壁江山,成為吸納勞動力的支柱產業。2017年城鎮登記失業率2.08%,比2012年下降1個百分點。
■居民生活質量向更高層次邁進。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快速增長,居民收入連續跨越式提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38元增加到2017年的46642元,增長137.1倍,年均增長13.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111元增加到2017年的16594元,增長148.2倍,年均增長13.7%。城鄉居民收入比由1978年的3.06縮小到2017年2.81,收入差距呈逐步縮小趨勢。2017年,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30729元,是1978年的96.7倍,年均增長12.4%。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0327元,是1978年的124.1倍,年均增長13.2%。
■社會保障覆蓋面擴大。改革開放40年來,全市不斷健全完善養老、醫療、失業等各項社會保障政策,社會保障事業水平不斷提高。連續13年提高企業退休人員養老待遇,居民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實現“七連漲”;2017年城市低保標準提高到每人每月596元,農村低保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4277元,慈善救助惠及困難群眾16.5萬人次;全面實施職工和居民大病醫療保險制度,2017年為17.9萬人次減輕醫療負擔4.7億元。2017年,全市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304.63萬人,比2001年增加229.92萬人;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228.68萬人,比2002年增加226.08萬人;參加失業保險人數147.19萬人,比2001年增加84.21萬人;工傷保險參保人數187.51萬人,比2001年增加137.21萬人;生育保險參保人數152.73萬人,比2001年增加109.33萬人。
運行質量明顯提高
夯實高質量發展
在總量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主要經濟指標增速位居全省前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進一步激發了市場主體活力,非公有制經濟生機勃勃,實現了較高質量的發展。
■主要經濟指標位居全省前列。2017年上半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五大指標增幅自2000年以來首次全部超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實現了質量齊升。2017年這五大經濟指標繼續保持全省前列,濟南作為山東的經濟龍頭,正高高揚起,引領全省發展。
■市場主體活力進一步激發。改革開放以來,全市市場發展迅速,規模明顯擴大,數量明顯增多。特別是十八大以后,掀起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潮,市場主體呈現欣欣向榮的景象。2015年全面實施“三證合一”登記制度,2017年深化為“多證合一、一照一碼”,全市領取“多證合一”營業執照市場主體7.5萬余家,比2015年增加1.5萬余家。
■企業經濟效益大幅好轉。改革開放初期,全市企業數量少,規模小,基礎較為薄弱,企業盈利水平較低。20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經濟體制改革、深化企業改革等政策的出臺,企業經營自主權擴大,實力顯著增強,效益隨之提升。
1978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31.4億元,1988年突破百億元,2003年突破千億元,2014年突破5000億元,2017年達到5810.2億元,是1978年的185倍。2017年規模以上工業利潤、利稅分別為415.2億元、686.8億元,是1978年的106.5倍、101倍。
■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增強。1980年以后,個體私營經濟開始放開搞活,隨著對外開放的擴大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非公有制經濟迅速崛起,發展活力明顯增強。2017年,濟南市民營經濟增加值2686.0億元,占GDP比重達到37.3%,比2001年提高了13.9個百分點。全市規模以上非公有制工業企業達到1943家,實現增加值同比增長12.3%,高于公有制經濟6.1個百分點。
■舉全市之力推進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建設。堅持以中疏支撐北跨、以北跨帶動中疏,2017年開啟先行區建設“元年”,實現“千年一跨”破題起勢。啟動“引爆區”建設,加快“三橋一隧”建設,在10平方公里范圍內實施“十通一平”,鼓勵優質醫療教育文化資源向黃河北岸輻射,推動一批標志性、引領性重大項目落地。
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共享深化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全市堅持共享發展理念,把為民辦實事擺在重要位置,加快推動教育、科技、衛生、文化等事業全面發展,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教育實現均衡發展。改革開放40年來,全市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嚴格落實中小學“零擇校”“零擇班”,加大“大班額”問題解決力度,2017年,新建改擴建中小學187所、增加學位19萬個,新建改擴建幼兒園90處、新增學位1.2萬個。高等教育學校由1978年的8所增加到2017年的69所;高等教育學校在校生、畢業生分別由1978年的1.09萬人、0.23萬人增加到2017年的79.21萬人、27.37萬人。
■文化事業取得長足進步。2017年末,全市共有公共圖書館12個,比1978年末增加7個;博物館8個,比1978年末增加6個;廣播電視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達到100%。城市可統計票房數字影院52家,全年放映61萬場,票房收入3.8億元。文化產業投資162.8億元,比上年增長14.4%。
■衛生事業穩步推進。改革開放以來,全市積極推進醫療衛生體制改革,衛生事業取得突破性進展。2017年,市屬12家醫院建立法人治理結構,完成家庭醫生簽約255萬人。公共衛生體系不斷健全。全市衛生機構數、衛生機構床位數由1978年的1017個、1.1萬張,增加至2017年的5770個、5.5萬張,分別增長5.7倍、5.0倍;衛生技術人員數由1978年的1.9萬人增加至2017年的7.6萬人,增長4.0倍。積極推進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中心、山東第一醫科大學等項目落地動工,24個高端億元產業項目入駐醫學中心孵化器,“高端化、國際化、特色化”醫療康養名城全面開啟。
■體育事業走在前列。改革開放以來,全市瞄準體育強市建設目標,積極實施“群眾體育優先發展、競技體育加快發展、體育產業突出發展”戰略,全民健身蓬勃開展,競技體育不斷發展,體育事業蓬勃發展。成功舉辦亞洲杯足球賽、世界摩托艇錦標賽、第十一屆全運會等大型賽事。競技體育實力提升,2017年獲省級及以上金牌484.5枚,銀牌339枚,銅牌365枚。全民體育健身深入開展,2017年,組織各類全民健身活動(賽事)223次,參與人數16萬人次。
產業結構不斷優化
第三產業成重要支柱

改革開放以來,全市產業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農業基礎夯實,工業支柱地位增強,服務業快速發展,產業體系更加完善,優勢產業帶動明顯,產業結構更趨協調。
■結構調整步伐加快。三次產業結構由1978年的17.7:56.4:25.9調整為2017年的4.4:35.7:59.9。2000年,三產比重首次超過二產,成為國民經濟第一大產業,形成了“三、二、一”產業結構。改革開放40年來,一產比重下降了13.3個百分點,二產比重下降20.7個百分點,三產比重上升34個百分點。
■農業基礎地位不斷鞏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極大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為農業農村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十八大以來,全市認真貫徹執行中央各項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業生產保持穩定,基礎地位不斷夯實。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978年僅6.6億元,到1995年突破百億元,2013年突破500億元,2017年達到559.9億元,是1978年的84.8倍。2017年糧食總產量達到255.6萬噸,是1978年的2.2倍。現代農業提質增效。2017年建成120萬畝糧食高產創建示范區,電子商務村鎮服務站達1529個,農業適度規模化經營率達到40%。
■工業轉型升級持續推進。改革開放初期,全市工業基礎薄弱,行業單一。十八大以后實施的十大千億產業振興計劃,全市工業規模實力迅速壯大,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撐和拉動力量。全市工業增加值由1978年的12.9億元增加到2017年的2003.1億元,是1978年的155.3倍。工業總產值由1978年的39.1億元增加到2017年的6395.2億元,是1978年的163.6倍。十八大以來,全市工業緊緊抓住“互聯網+”、“中國智造2025”、“新舊動能轉換”等重要戰略機遇期,高新技術產業迅速崛起,形成了汽車制造、電子通訊、生物制藥、高端化工、食品加工等特色產業集群。2017年,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45.2%,比2005年提高15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249.7億元,同比增長25.9%,較2015年提高23.4個百分點。
■服務業擎起半壁江山。改革開放以來,服務業打破了計劃經濟體制下市場僵化的諸多制約,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市委、市政府出臺實施一系列鼓勵和支持服務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傳統服務業穩步發展,現代服務業不斷壯大,服務業占經濟總量的比重不斷提高。1978-2017年,全市服務業增加值從6.1億元增長到4315.3億元,年均實際增長18.3%,比GDP年均實際增速高5.3個百分點;服務業占GDP的比重從25.9%上升至59.9%。2017年,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8.5%,比2005年提高14.3個百分點,成為國民經濟第一大產業和經濟增長的主動力。現代服務業蓬勃興起,發展勢頭迅猛。2017年,現代服務業增加值2252.2億元,占全市服務業比重的52.2%,比2004年提高12.7個百分點。金融業、房地產業增加值分別為776.01億元、500.05億元,占GDP比重分別為10.8%和6.9%。
基礎設施建設飛速發展
功能品質提升

改革開放以來,全市不斷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整體提升城市承載能力和功能品質,努力把濟南建成宜業宜居的現代化城市。
■交通運輸四通八達。濟南是全國重要的綜合性交通樞紐城市,2017年鐵路客運量、貨運量分別為13412萬人、17865萬噸,是1978年的10.3倍和8.2倍。石濟客專開通運行,“米”字型高速鐵路網初具雛形,每天300多個車次直達236個城市。高速公路488.5公里,“三環十二射”的高速公路網通達四面八方。為積極對接“一帶一路”戰略,開通了“中歐貨運班列”、“中亞班列”。航空運輸業快速發展,2017年執行航線225條,通航城市96個。2017年全市公路通車里程12856.8公里,是1978年的15.5倍。二環南路東延等5條快速路建成通車,打通了27條丁字路、瓶頸路,綜合通行能力有效提高。
軌道交通R1、R2、R3線全面開工,濟南正加快進入地鐵時代。
■物流業快速發展。依托發達的交通體系,大力規劃發展現代物流業,積極打造區域性物流中心。2017年,全市社會物流總額21794.4億元,增長13.0%;重點物流企業215家,實現營業收入225.1億元,增長14.0%,菜鳥物流、傳化物流、新加坡豐樹物流等龍頭企業先后入駐,國家5A級物流企業總數達到10家,中歐班列順利開通,濟南市榮獲“2017中國物流業最具創新力城市”和“2017中國物流最具影響力城市”。
■城市建設日新月異。40年來,濟南市不斷加大城市建設力度,由改革開放初期的老、舊、破、小發展成為“大強美富通”的現代化國際大都市。近年來,成功創建了國家衛生城市和國家森林城市,成為海綿城市首批國家試點城市和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2017年摘得“全國文明城市”榮譽獎牌。建成區面積由1978年的85平方公里拓展到2017年的530.8平方公里。建成區綠化覆蓋率40.6%,比1978年提高28.6個百分點。2017年城市公共交通運營車輛16850輛,是1990年的16.2倍;城市道路長度5663.3公里,是1990年的5.5倍。
需求結構更趨協調
內需拉動作用增強

改革開放以來,全市經濟增長由單一投資拉動向投資、消費雙輪驅動轉變,外經外貿穩定發展,需求結構進一步協調,經濟發展動力不斷增強。
■投資快速擴張。改革開放之初,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僅3.2億元。隨著改革開放深入推進,各行業對投資的需求日益加大,固定資產投資快速發展。特別是十八大以來,全市狠抓招商引資和重大項目建設,投資環境明顯改善,實體經濟投資、民間投資、基礎設施投資取得重大進展,全市投資總量快速擴大。1995年突破百億大關,2006年突破千億大關,2017年投資總額達到4363.6億元,是1978年的1363.6倍。在總量規模擴大的同時,投資結構也發生了明顯變化。三次產業投資結構由1997年的5.5:34.1:60.4調整為2017年的2.2: 33.1:64.7,一產、二產投資比重分別下降3.3、1個百分點,三產投資比重提高4.3個百分點。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步伐加快。加大“三去一降一補”力度,2017年關停搬遷東部老工業基地企業16家,濟鋼鋼鐵生產線在運行59年后實現全線停產,這是全市最大的一次產業調整,為全省去產能作出了重大貢獻。六大高耗能行業持續淘汰落后產能,2017年實現增加值比上年下降13%,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為24.4%,增速和占比分別較上年下降16.9和3.7個百分點。互聯網相關產業快速發展,2017年規模以上服務業中互聯網和相關服務業實現營業收入增長59.5%。
■消費對經濟拉動作用增強。改革開放以來,全市消費領域發生巨大變化,隨著菜籃子工程、家電下鄉、“萬村千鄉”市場工程等政策的實施,商品流通更加便捷,產品更加豐富,消費品市場繁榮活躍,消費對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日益增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1978年的8.1億元增加到2017年的4146.1億元,是1978年的511.9倍,年均增長17.1%。黨的十八大以來,網上零售、城市商業綜合體等新興消費業態不斷涌現,成為拉動消費的重要新生力量。2017年,全市通過互聯網實現商品零售額84.1億元,是2014年的7.0倍。消費升級換代明顯加快。汽車類零售額由2012年的223.1億元增加到2017年的394.2億元,通訊器材類零售額由2012年的24.3億元增加到2017年的55.3億元,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由2012年的66.4億元增加到2017年的86.8億元。
■對外開放步伐加快。改革開放以來,全市牢固樹立開放發展的理念,大力實施經濟國際化戰略,積極對接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外向型經濟有了新的發展。改革開放初期,全市對外貿易主體只有國有外貿企業,自1993年起,全市對外開放程度進一步加大,進出口總額實現較快發展。2017年全市進出口總額113.0億美元,是1993年41.1倍,年均增長16.8%。其中,進口38.0億美元,是1993年的17.8倍,年均增長12.7%;出口75.06億美元,是1993年的123.5倍,年均增長22.2%。經濟外向度大幅提高,由1993年的5.8%上升到2017年的10.6%,提高了4.8個百分點。利用外資不斷邁上新臺階。1992年,全市實際利用外資僅為2932萬美元,2010年突破10億美元,2017年達到18.8億美元,是1992年的64.8倍。
綠色發展成效顯著
城市生態改善
■能源結構調整優化。清潔能源快速發展,2017年全市完成氣代煤、電代煤改造11.6萬戶;新能源占發電總裝機容量比重為13.7%,比上年提高3.2個百分點。節能降耗取得新進展,2017年全市萬元GDP能耗下降率比2013年擴大12.9%,煤炭消費實物量凈減322萬噸。
■主要污染物排放強度大幅下降。全市全力推進環境污染治理工作,空氣質量明顯改善。2017年市區空氣質量良好以上天數達到185天,比2013年增加104天;可吸入顆粒物(PM10)、細微顆粒物(PM2.5)、二氧化硫濃度比上年分別下降7.8%、13.7%和34.2%。
■生態修復持續推進。全市努力打造綠色家園,推進“青山入城”。2017年對170座山體劃定保護紅線,造林綠化5.6萬畝,建成山體公園30處;建成區綠地覆蓋率由2012年的38.2%提高到2017年的40.6%;人均公園綠化面積由2012年的11.2平方米提高到2017年的11.8平方米。全面落實河長制,深入貫徹“水十條”。2017年城區37處黑臭水體治理任務全面完成;污水集中處理率由2012年的89.8%提高到2017年的96.0%,基本改變了污水直排的局面;采取多種措施調水補源,重點泉群連續14年保持噴涌。城市環境治理能力進一步增強,自然生態系統趨于改善。
創新驅動成效突出
新動能茁壯成長

改革開放以來,全市堅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指導思想,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打造區域性科技創新中心,創新型城市建設成果顯著,為轉型升級、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力支撐。
■科技投入快速增長。2002年(開始科技綜合統計的年份)以來,全市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由12.44億元逐漸增長到2017年的185.15億元。2017年R&D經費投入強度達2.57%,比2002年提高1.5個百分點,創造了全市研發經費投入強度有統計以來的歷史最高水平。
■科技隊伍不斷壯大。全市高度重視科技隊伍建設,不斷完善人才政策,實施“5150引才倍增計劃”、“泉城雙創”人才計劃、“人才新政30條”等,進一步加大人才引進力度。2017年,全市R&D人員數量達到84762人,其中博士7936人,碩士16072人,碩博研發人員占比28.3%,較2009年提高6.4個百分點。引進院士、高層次專家72人,院士(專家)工作站總數達到61個。
■科技成果量質齊升。2017年全市專利申請受理數為19645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12027件,分別比2002年增加19011件和11876件;發明專利所占比重為61.2%,比2002年提高37.4個百分點。2017年全市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25.6件,連續多年居全省首位。2017年獲國家級科技獎勵1項、省級15項,累計擁有國家級馳(著)名商標72個。
■新技術新產品層出不窮。浪潮“高端容錯計算機系統關鍵技術與應用”、宏濟堂“人工麝香研制及其產業化”項目分獲2014年度和2015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017年世界首個商用量子通信專網正式運行,國內首臺氫燃料電池新能源汽車成功下線。微軟全球首家金融科技孵化器、全國首個大數據流通與交易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落戶全市,積蓄了發展新動能。
■科技實力明顯增強。2017年微軟全球首家金融科技孵化器、全國首個大數據流通與交易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落戶我市,世界首個商用量子通信專網正式運行,國內首臺氫燃料電池新能源汽車成功下線。新技術新產品層出不窮,為全市經濟發展積蓄了新動能。
■創新驅動發展深入推進。全市持續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新舊動能加快接續轉換。先進制造業發展勢頭良好,2017年裝備制造業和高技術行業實現增加值比上年分別增長20.2%和20.9%,快于規模以上工業平均10.4和11.1個百分點。高端智能制造產品增勢較好,2017年生產新能源汽車比上年增長180%,工業機器人增長21.1%,服務器增長16.2%。一批中小微企業借力“互聯網+”快速成長,2017年全市上云企業數量突破3000家。(文/圖濟南日報記者蔡卓男崔健 制圖/孟學榮)http://news.e23.cn/2018-12-11/2018C1100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