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市靜安區永興小馬路,干垃圾專用收集車將干垃圾清運走,濕垃圾則等另一種收集車來清運。

▼上海市普陀區黃陵路,張明光駕駛分類收集車緩緩前行。這條有60余家商鋪的商業街已撤除垃圾桶,他一天要收集4趟。
“垃圾分類,從小抓起,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清晨阿姨見面問一句‘你是什么垃圾’?”上海垃圾分類進入“強制時代”,網友們的段子隨之也成了網絡熱點。而種種段子背后,是《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實施后,體現出的前所未有的決心和誠意,除了具體的垃圾分類操作規范,這也是山東最值得向上海學習借鑒的地方。
文/片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張阿鳳
混裝混運最高罰5萬
市民可隨時舉報
在探訪中,讓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印象最深的是,新規規定運輸企業混裝混運,最高可罰5萬元;末端處置企業未分類處置,最高可罰50萬元。
不僅如此,在上海市廢棄物管理處主辦的“垃圾去哪兒”微信公眾號上,任何一位市民,都可以對物業分類駁運混裝和環衛企業分類混裝進行舉報。這意味著,新規在法律責任的劃分上,最大矛頭沒有指向個人,而是指向了自身的環衛系統和末端處置企業。
而熟悉濟南過往垃圾分類試點歷程的人都知道,從2000年最初嘗試到現在,19年過去,濟南垃圾分類仍是“一盤亂棋”,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即使居民在源頭進行了干濕分類,垃圾車來了還是一股腦兒混裝拉走,嚴重挫傷了市民積極性。
事實上,不只濟南,6月28日,住建部召開新聞發布會。住建部環衛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徐海云表示,目前,46個重點城市中,大部分城市還只能做到在投放環節配備分類收集的設施,分類運輸、分類處置環節的設施配備普遍不足,垃圾“先分后混”的問題還沒有明顯解決。
這次,為何上海敢于如此高調向“混裝混運”亮劍?其自身在硬件設施上的建設或許是信心來源。同樣是6月28日,上海市召開垃圾分類新聞發布會,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黃融透露,目前上海全市已改造1.3萬個分類投放點,完成率75%,分類收運體系也基本形成。生活垃圾處置利用能力穩步提升,干垃圾焚燒能力已達1.93萬噸/日,濕垃圾資源化利用能力已達5050噸/日。
分類效果實時公開
才能增強認可度
“分類沒有那么容易,每個垃圾都有它的脾氣。”垃圾分類,最大難點到底在哪兒?難在源頭的分類投放和居民素質嗎?連日來,記者走訪上海靜安區、長寧區、普陀區多個居民小區,發現無論是已實行垃圾分類一年以上的小區,還是近期剛開始推行的小區,對當地居委會和志愿者來說,居民在分類投放上的表現大多超出最初預期。
當然,部分市民不支持、不看好的聲音依然存在。記者探訪發現,不看好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分類無用論”和“折騰論”。
7月1日,記者就此專訪了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環境經濟與管理系教授、環境政策與環境規劃研究所所長宋國君。宋國君表示,當前環境下,市民有這種疑慮再正常不過。而這種疑慮,反映出政府部門做好信息公開的重要性。
“我仔細研讀過《條例》,其中有多條涉及統計、考核和信息公開等,但說得不夠細致,對生活垃圾管理各環節統計指標和信息公開強調不夠。實際上,說明白這個問題非常重要,只有對生活垃圾的各個參與方實施精細統計,信息實時公開,同時向市民開放參觀、鼓勵監督,將垃圾分類的效果告訴市民,才能增強大家對垃圾分類的認可度。”宋國君說。
居民素質不是問題
習慣養成就能做到
除了“分類無用論”的疑慮,記者走訪發現,還有人認為居民素質不高影響垃圾分類成功。在網友的段子里,“拎得清”有了新解,指手里拎著垃圾能分清的上海人。
對此,宋國君表示,“居民素質不是問題,習慣養成就行。”
記者注意到,在上海,垃圾分類的主管部門為市綠化市容部門,負責本市生活垃圾管理工作的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而城管部門僅負責查處和監督。這和濟南目前幾乎全依靠城管部門有明顯區別。
“理論上,監管者和執行者一定要分開,不能既執行又監管。國內多數城市將監管和執行都放在城管部門,它既負責垃圾的清運,又負責填埋焚燒,還負責委托公司等等,分工不明、多頭管理、職能交叉,我認為這點是最緊迫的改革。”宋國君說。
為垃圾分類立法
上海更科學更專業
宋國君表示,垃圾分類能否成功,更多的挑戰在決心。“垃圾分類不是多么難的事兒,分類試點在全國試點19年沒做好,我認為就是決心問題。”
作為一名長期關注環境政策分析與評估、關注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的研究人員,在他看來,與國內其他城市的垃圾管理政策相比,《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是2017年住建部46個垃圾分類試點城市中最先進、最科學,也最認真的地方法規。
“其他城市發布的無論是政府文件還是地方法規,都沒有達到上海這樣認真、專業。生活垃圾鏈條很多,管理方法很多,并且應該是成系統的。只有上海的《條例》做到了科學化、系統化,這一點的進步是巨大的。”
“上海作為國內超一線城市,不存在資金問題和技術問題,唯一的問題只剩決心。而上海已通過人大制定的地方法規《條例》表達出了前所未有的決心和誠意,就一定會成功,不可能不成功。”
延伸閱讀
哼著“上海灘”學分類玩轉新媒體推廣普及
來上海之前,記者就從社交平臺看到一段“魔性”短視頻,即《上海灘》版垃圾分類歌。一位女子站在一個干濕分類垃圾桶前,當經典曲目《上海灘》旋律響起,唱起了:“紙巾,干垃圾,不管多濕它都是干垃圾;瓜子皮,濕垃圾,不管多干它都是濕垃圾。豬能吃的,是濕垃圾,易腐爛的能夠粉碎的;豬不吃的,你不懂的,只要無害統統丟干垃圾……”
旋律魔性、歌詞好記、朗朗上口,短視頻獲得眾多網友好評,也迅速登上微博熱搜話題。事實上,不僅魔性短視頻,此次上海垃圾分類行動在新媒體的傳播上,有太多方法和技巧值得借鑒了。
如微信小程序“垃圾分類小助理”,可以方便用戶查詢常見垃圾的種類。輸入“面膜”顯示是干垃圾;輸入“奶茶”,顯示“珍珠是濕垃圾,奶茶杯和塑料蓋都是干垃圾”。
上海市廢棄物管理處主辦的官方微信公眾號“垃圾去哪兒”則更為活潑、開放、專業。面對全網對小龍蝦和奶茶如何分類的錯誤傳播,公眾號以調皮的口吻發文《不要再妖魔化分類投放啦,小龍蝦和奶茶都哭了》,既向公眾科普了小龍蝦和奶茶的正確投放方法,又用風趣的行文和表情包贏得公眾喜愛。《假如垃圾們有一個群》,則將各種垃圾擬人化,以微信群聊的形式展現垃圾分類政策和方法,傳播力十足。
記者還注意到,該官方公眾號在很多細節上的表述都恰到好處。如“小編以為偶爾分錯真的不要緊,不要因為怕分錯而不去分,垃圾分類沒有那么難也沒有那么復雜。垃圾分類循序漸進,意識和參與最重要哦。”打消公眾疑慮,又給予肯定鼓勵。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張阿鳳
上海垃圾“四分法”最早確定于八年前
垃圾分類在上海并非新鮮事,最早可以追溯到二十多年前。1996年,上海市就開展了多輪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并于2000年成為中國首批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城市。
2014年,上海出臺《促進生活垃圾分類減量辦法》。2017年,國務院出臺《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明確上海等46個城市要在2020年底前,先行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隨即,上海市人大常委會開始立法調研垃圾分類項目。2018年,上海將生活垃圾分類正式列入當年立法項目。
2019年1月31日,上海市十五屆人大二次會議表決通過《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并于7月1日正式開始實施。此舉標志著,在推行20多年后,“垃圾分類”納入法治框架。
上海推行生活垃圾分類標準有過多次變化,此番條例明確為“四分法”,包括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濕垃圾和干垃圾四種。該分法最早確定于2011年,在2014年的上海政府規章中予以固化。立法過程中的調研也顯示,多數上海市民當前認可這一分法。
(齊魯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