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果樹幼兒園為李滄區福林苑小區配套幼兒園。百果樹幼兒園為李滄區福林苑小區配套幼兒園。

  百果樹幼兒園從高價民辦園轉型為普惠性幼兒園,自7月1日起每月保教費從1680元降為880元。

  李滄區沔陽路一小區配套幼兒園(民辦園)內,孩子們在戶外活動,該園每月保教費為1680元。

  文/圖 半島記者 李紅梅

  又逢招生季,孩子“入園難”“入園貴”等問題再成焦點。不過,近期李滄區福林苑小區的居民卻很開心,因為該小區反映十幾年的配套幼兒園終于“自降身價”,從高價民辦園轉型為普惠性幼兒園,費用降了接近一半,居民幼教負擔大大減輕。

  這樣的利好,有人歡喜有人憂。半島記者調查發現,一些小區配套園“民轉普”面臨成本壓力及質量隱憂,有的以“滿足家長對于優質特色教育的需求”為由變相抵制甚至拒絕普惠。業內專家建議,政府部門應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以民辦園現有的生均月培養成本,合理制定普惠性幼兒園的收費標準,給足可持續的辦學補貼及政策支持。

  ■利好

  家門口的高價園“自降身價”

  李滄區福林苑小區是青島新海園房地產公司開發的大型經濟適用房小區,有2000多戶居民,規劃有一處配套幼兒園。然而,該小區配套幼兒園建成后,開發商沒有將其移交給教育部門,而是出租給個人,辦成了民辦幼兒園,收費比較高,引發業主不滿。早在2006年,就有業主向李滄區政府反映這一問題,要求相關部門在福林苑小區設立公辦幼兒園,但拖了十幾年遲遲沒有解決。

  李女士是兩個孩子的媽媽,曾因福林苑小區配套幼兒園收費高而叫苦不迭,“保教費1680元/月,再加上伙食費18元/天,一個孩子每個月支出在2000元左右,家門口的幼兒園上不起,很多家長不得不托關系,讓孩子到距離小區很遠的公辦幼兒園去上學。”

  小區配套幼兒園是擴大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的重要途徑,2018年11月,國務院印發《關于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范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要求城鎮小區配套幼兒園應當由教育行政部門辦成公辦園或委托辦成普惠性民辦園,不得辦成營利性幼兒園。今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于開展城鎮小區配套幼兒園治理工作的通知》,明確了時間表,其中需要回收、置換、購置的已建成小區配套幼兒園,原則上2019年9月底前完成治理。

  隨后,針對城鎮小區配套幼兒園的治理工作在全國各地加速推進。3月20日,青島市教育局發布《關于切實做好城鎮居住區配套幼兒園專項整治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區、市迅速成立城鎮居住區配套幼兒園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對沒有依規辦成普惠性幼兒園的,應當由發改部門核定價格,按規定辦成公辦幼兒園或者委托辦成普惠性民辦幼兒園。這讓福林苑小區的居民重新看到了希望。

  今年5月初,李滄區教體局發布幼兒園招生工作方案,福林苑小區里的百果樹幼兒園也在門口貼出招生簡章,保教費標準是1680元/月。然而,附近的夏莊路幼兒園百通園、青山路幼兒園均為政府投資建設的公辦幼兒園,保教費每月只有幾百元,同為小區配套幼兒園,費用卻相差近一倍。

  為了解決孩子就近入園的難題,福林苑小區的業主們通過多種渠道反映訴求,要求李滄區相關部門將該小區配套幼兒園收回,辦成公辦園或普惠性幼兒園。

  隨后,李滄區教體局按照國家相關文件,多次與百果樹幼兒園開辦人進行溝通,動員其降低收費、提供普惠性服務,并承諾予以補助。6月4日,百果樹幼兒園貼出通知,稱該幼兒園變更為民辦普惠性幼兒園,自7月1日起保教費按每生880元/月收取。

  家門口的高價民辦園成功轉型降費,反映十幾年的“歷史遺留問題”終于解決了,福林苑小區的居民激動不已,有的還聚在一起吃了個“慶功宴”。

  7月4日,半島記者來到福林苑小區實地探訪,一位媽媽帶著孩子來百果樹幼兒園報名交費,她告訴記者,“我家老大上幼兒園的時候收費比較高,家里教育支出壓力比較大,眼看老二也要上幼兒園了,正趕上幼兒園普惠降價,真是挺幸運的,政府給辦了件實事!”

  ■算賬

  補貼能否覆蓋辦園成本

  不過,在一些小區配套園成功轉型降費的同時,另一些小區配套園還在謹慎觀望,有的以“滿足家長對于優質特色教育的需求”為由變相抵制甚至拒絕普惠。

  “我們學的是養天鵝的技術,我們不會去養豬。杜城村的村主任要把村里那些娃都送到這兒來,我不同意,因為這些孩子素質太低。”針對家長要求全面實施普惠收費的問題,西安一小區幼兒看護點負責人“崔園長”如此為高收費辯護,引發極大爭議。據了解,當地教育部門要求該看護點按照普惠幼兒園每月1200元的標準收取保育費,但該看護點并未執行,實際的收費相當混亂,有的批次是1980元,有的是1800元,都高于政策定價。對此,“崔園長”解釋稱:“政策要求我們辦非營利性普惠,可我們做這家幼兒園有很多投資,如果能解決這個問題,我就同意辦普惠。很多家長不愿意普惠收費,因為普惠后特色教育就少了,家長愿意多掏錢上特色教育。”

  青島李滄區沔陽路一大型居民小區有600多名學齡前兒童,小區內僅有的一所配套幼兒園至今仍是民辦園,保教費為1680元/月,一些二孩家庭教育支出壓力比較大。當半島記者問起為什么不轉普惠園時,該幼兒園一位老師說,如果轉成普惠園,保教費每月只允許收800多元,而政府補貼有限,幼兒園有些特色課程可能無法維持,這樣就不能滿足一些家長對于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李滄區教體局則表示,目前正在與該幼兒園舉辦人對接,動員其降低收費,提供普惠性服務。

  按照現有規定,公辦幼兒園的編制內教師工資和公用經費由財政負擔,青島市公辦園生均公用經費財政撥款標準提高到每年850元以上,個別區市達到每年1600元,而絕大部分民辦園要自負盈虧。就課程設置而言,公辦園一般以主題活動為主,包括區角活動、戶外活動、常識課等,僅戶外活動就占據了幼兒一半左右的在園時間。一些民辦幼兒園雖然收費高,但課程遠多于公辦園,有游泳、輪滑、小提琴、英語、言語認知、藝術等。

  “民辦園房租成本高,占到幼兒園運營成本的20%以上,甚至達到30%。”一位民辦幼兒園園長告訴半島記者,即使是小區配套園,也有不少幼兒園需要支付租金和用地成本,再加上取暖費、水電費、裝修費、教學設備等開支,前期投入至少要運營四五年才能回本。此外,民辦園教師工資也是筆大開銷,除了標配的每班“兩教一保”師資外,通常還需10~18名后勤管理人員才能維持正常運轉,如果要設置特色項目,所需人員就會更多。

  青島市教育局2015年發布的《普惠性民辦幼兒園管理辦法》規定,區市財政部門應當以生均定額補助方式對普惠性民辦幼兒園予以扶持,平均生均定額補助標準原則上不低于2400元/年。但盡管如此,“財政補助仍難以覆蓋幼兒園高昂的辦學成本”,一名從事學前教育近10年的幼兒園經營者說。以李滄區為例,轉為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后,舉辦者要將保教費降至880元/月以下,雖然政府會給予一定補貼,但難以維系現有辦園水平不下降。

  有家長反映,孩子上的民辦幼兒園在轉為普惠園后,雖然學費變少,但原先一些會依時節開設的親子游、春耕課等活動,以及輪滑、外教課等特色課程都被取消了。剛剛轉成普惠的李滄區百果樹幼兒園,今年小班招生人數由60人增加到105人,中班和大班各擴招50多人。百果樹幼兒園一位老師告訴半島記者,“幼兒園轉普惠之后,保教費降低至880元/月,政府會給一部分補貼,我們會按照教育部門要求的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等五大領域進行基本教學,但以前的英語課可能會停掉。”

  ■探索

  降費后如何確保不降質

  目前,全國各地都在積極推進符合條件的民辦幼兒園轉為普惠性幼兒園,尤其是小區配套園。半島記者注意到,多地在推進民辦園轉普惠園的工作中,都提出“降費不降質”。

  為了滿足中心城區家庭對普惠學前資源的需求,嶗山區面向城區配套建設的民辦幼兒園,出臺扶持認定新型普惠性民辦園政策,由政府根據幼兒園保教成本和辦園實際,以撥付生均定額的方式進行補助,補助資金列入嶗山區財政預算,補助標準為人均11000元/年,按實際評審結果分兩個等級補助:A級12000元/年/生,B級10000元/年/生。為了保障原有的教育質量不縮水,嶗山區對在承諾服務期內的新型普惠性民辦園每年評審等級。

  在這種大力扶持下,一些高收費民辦園“自降身價”。在自主申報的基礎上,嶗山區2018年創新認定新愛彌兒之家幼兒園、紅黃藍中心幼兒園、智慧熊幼兒園、智慧熊山水名園幼兒園等4所民辦園為新型普惠性民辦園,提供普惠學位約440個,全區普惠率達到82%。這些原來保教費至少2000元/月的優質民辦園,自愿將保教費標準降至860元/月或更低,大大緩解了區內普惠幼兒園學位缺口,切實減輕了家庭負擔。

  嶗山區對新型普惠園補助標準在青島市處于領先水平,讓其他區市的不少民辦幼兒園經營者羨慕不已。但盡管如此,有的高收費民辦園轉成普惠園之后,原有的課程及教育質量還是出現了一定程度的縮水。例如,嶗山區紅黃藍中心幼兒園被認定為新型普惠性民辦園之后,每月保教費從3300元降到860元,但一個幼兒班擴招到30~35人,外教和英語課也沒有了。

  有的家長對此頗有微詞,但也有家長表示理解。姜女士是兩個孩子的媽媽,老大在嶗山區紅黃藍中心幼兒園上學,“普惠降費后班里人多了不少,老師對孩子生理、心理的關注可能不如以前,但老師的責任心和愛心沒有變,依然能記得所有孩子的名字及親人,樂于解答家長的任何問題,孩子每天上學都很開心。”

  北京市對民辦幼兒園給予了很大的財政支持。今年1月,北京市級財政對普惠性幼兒園的生均定額補助統一上調為生均每月1000元,還對非普惠性幼兒園降低收費價格轉為普惠性幼兒園,按照3000元/生的標準給予一次性獎勵。在此基礎上,北京市朝陽區還會根據辦園質量對普惠園給予400~700元/生/月補助,另有租金等補助。

  “民轉普”降費之后,如何保障教師的工資待遇和辦園質量,避免因待遇問題導致教師管理混亂?北京市規定,市級財政支持普惠性幼兒園逐步提高教師工資待遇,普惠性幼兒園用于人員經費支出比例占保教費收入和財政生均定額補助收入之和的比例原則上不低于70%;而青島市則將教師待遇落實情況作為普惠性民辦園認定的重要內容,政府對普惠性民辦園的補助資金優先用于提高教師待遇。

  建議 “一園一案”合理制定收費標準

  普惠性政策的初衷是讓學前教育回歸公益、普惠,讓更多幼兒能享受到收費合理、辦學質量有保障的學前教育。

  青島市自2016年獲批國家學前教育改革發展實驗區以來,幼教改革發展按下“快進鍵”,目前全市學前三年入園率達99%,公辦園和普惠性民辦園在園幼兒占比達83%以上,提前實現了國家設定的目標。不過,青島市城鎮居住區配套幼兒園規劃不到位、配建不到位、移交不到位、使用不到位等典型問題,還有待進一步解決。

  半島記者調查發現,小區配套幼兒園產權復雜,成為其轉型普惠園的一大障礙。法學界和民辦教育界普遍認同的一種觀點是:以劃撥用地建設的小區配套園房屋應一律移交收回用于舉辦公辦園或普惠性民辦園。而以出讓用地建設的小區幼兒園或小區配套幼兒園房屋,應尊重私有產權,考慮歷史成因,結合該幼兒園房屋的具體情況、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的約定、歷史遺留因素、辦園的社會效益、是否已經產權私有化、社區家長的需求等各種因素,“一事一議”“一園一案”,區別對待。

  業內專家建議,營利性民辦園轉為普惠園不能以降低質量為代價,政府部門應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以民辦園現有的生均月培養成本,合理制定普惠性幼兒園的收費標準,給足可持續的辦學補貼及政策支持。在補貼不能及時足額到位的情況下,適當的價格浮動能給轉向普惠的民辦園以喘息空間,保證其生存,完成3~5年的過渡期。此外,教育主管部門應對班級人數、辦園規模給予更嚴格的管理,而不是有多大地方就招多少孩子,教育部門在保留其特色的同時,應當垂直監管幼兒園的辦園場所、伙食以及師資配置,確保現有的《幼兒園工作規程》得到認真落實,并進一步完善督學制度。

  需繼續加大教育經費投入

  多名基層教育工作者認為,普惠性幼兒園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認可,市場的作用要充分發揮起來,多元承擔,會更具有現實的可操作性。同時,合理制定普惠性園的收費標準,在加強監督管理的同時,實事求是尊重市場規律,給予正常的運營空間。

  根據青島市教育局發布的《普惠性民辦幼兒園管理辦法》,普惠性民辦幼兒園最高收費標準由區市價格、教育、財政部門,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保育教育成本、幼兒園質量等級等情況確定。為了推動高收費小區配套幼兒園整改為普惠性民辦園,目前,城陽區教育體育局正在根據國務院下發的相關文件,聯合相關部門出臺城陽區小區配套幼兒園收費標準及相應的補助政策。

  青島市積極創設條件完善公益普惠的學前教育財政投入保障機制,2018年實現全市財政性學前教育經費占財政性教育經費比例為6%。不過,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表示,經過測算,幼兒教育經費的投入要占到整個教育投入的9%才能正常維持發展,如果想大力發展普惠性幼兒園滿足社會需要,就還需繼續加大幼兒教育經費的投入比例。

  (半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