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物保護和利用關乎城市底蘊和發展。7月17日,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長李蘇滿向市十六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作了關于本市文物保護利用工作情況的報告。
青島成水下文化遺產保護支點
自“十二五”以來,本市累計爭取國家文物保護專項資金3.37億元,專項資金累計扶持項目126項。此外,還積極推進大遺址保護和考古工作,即墨故城遺址及六曲山墓群、瑯琊臺遺址、齊長城遺址和明清海防遺址四處重要遺址列入“十三五”國家重要大遺址名錄。即墨故城遺址及六曲山墓群列入首批山東省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名錄。實施探源青島工程,大珠山遺址、北阡遺址考古發掘深度揭示了青島地區乃至山東早期人類居住繁衍生存的歷史,西海岸土山屯遺址考古發掘工作入圍“全國十大考古發現”、平度八里莊遺址考古發掘工作獲“2018山東省五大考古新發現獎”。
同時有效推進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2014年,中國第一艘自主研發、設計和建造的水下考古專業船“中國考古01號”工作船在青島實現了首航。2018年,由國家文物局與青島市政府共建的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北海基地正式啟動并投入運營,本市成為引領和帶動黃渤海海域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要支點。
全市博物館在冊達100家
近年來,青島市文物保護利用工作應勢順勢謀劃融入社會,國際時尚城的歷史文化底蘊不斷彰顯。島城“博物館城”建設初具規模。調動全社會積極參與博物館建設當中,目前全市已注冊登記博物館100家,實現了每9.4萬人就有一處博物館的目標。近三年來,全市博物館舉辦展覽活動1000余項,開展社會教育活動超過600次,參觀總人數近2000萬人次,走進博物館日益成為市民一種時尚生活方式。
其中非國有博物館扶持力度不斷加大是可喜現象。本市制定出臺了《關于促進民辦博物館發展若干政策的意見》《青島市民辦博物館補助獎勵資金實施細則》等一系列文件,近三年來,島城博物館116家次從免費開放、陳列展覽、學術研究及安防等四個方面累計得到市財政補助455萬元,有力促進本市非國有博物館的建設發展。
完成老城區申遺可行性研究
青島將完成《青島市革命文物保護和利用專項規劃》編制工作,公布一批紅色文化遺產名錄,修繕一批紅色文化遺產舊址。開展即墨故城遺址、瑯琊臺遺址的考古勘探發掘工作;依托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北海基地,組織開展膠州灣海域水下沉船遺址調查發掘工作;積極推進中科院海洋科技文化博物館項目建設,打造青島重要的海洋文化品牌。與此同時,全力推進青島老城區申遺工作。完成老城區申遺可行性研究,著手開展老城區文物保護規劃和申遺文本的編制工作。配合相關部門開展“萬國建筑博覽區”規劃和建設工作,打造本市老城區保護和城市文化展示的重要品牌。
全力推進《青島市文物保護條例》的立法調研和草案起草工作,提升全社會文物保護的法治意識。嚴打文物犯罪,完善和拓展文物違法舉報渠道,織牢織密文物安全保護網。重點落實“三防”系統建設,有效提高文物保護單位的安全防護水平。
■新聞延伸
青島歷史可追溯到5萬年前
青島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其歷史從最早追溯的5萬年前大珠山遺址人類活動遺跡起,歷經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岳石文化,后經歷朝歷代演進,進入近代,歷經德占、日占、國民政府統治、第二次日占、國民政府第二次統治、青島解放,直至改革開放以后城市經濟文化的快速發展,使得青島城市文化包容古今、涵蓋中西,體現了多元文化交流碰撞的特色。
目前,青島市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546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8處,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72處,青島市文物保護單位106處,區市級文物保護單位350處),歷史文化街區13個,傳統文化村落14個,歷史優秀建筑313處,依法注冊登記博物館100家,掛牌保護名人故居50處。八大關、小魚山兩處街區入選“中國歷史文化名街”。
來源: 半島網-半島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