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7月31日訊 隨著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院夼村從一個貧瘠的小漁村變成了一個富裕的新鄉村,有了集體開辦的招待所和醫院。但“富了海邊人、不忘戍邊人,富了海島人、不忘守島人”的理念,在歷史的沉淀中已經成為院夼村人特有的精神文化,代代相傳。

  村民們正在用古老而淳樸的方式為第五代“擁軍船”舉行下水儀式。院夼村斥資140多萬元,新建了這艘有GPS和北斗系統雙導航的現代化“擁軍船”,運輸能力由8噸提高到55噸,抗風能力達8級,基本可以實現全天候航線。

  榮成市人和鎮院夼“擁軍船”第五任船長錢鈞堂說:“這安全多了,有霧天也不害怕,晚上跑有衛星導航,有雷達掃著,航向變清楚了,我歲數也不小了,能開就開。”

  只要是為了駐島官兵,為了蘇山島,院夼村的村民從來都是義無反顧。海上養殖是院夼村重要的經濟來源,養殖面積大、種類多。2017年,電力部門要為蘇山島建設海底電纜,但是電纜要穿過漁民的養殖區,院夼人二話沒說,僅用5天時間就完成拆除任務。

  榮成市人和鎮院夼村黨委書記王國明告訴記者:“我們當時就是(拆除)100米寬2000多米長,養殖面積300多畝,給這條施工漁船給開辟了一條施工的道路,心疼是心疼的,要支持部隊解決用電問題。”

  同一年,考慮到現有碼頭不能滿足現役登陸艦靠泊需求,院夼村又投資100萬元以上,對擁軍碼頭進行升級改造。隨著國防力量的增強,蘇山島上的各項生活設施越來越完備。

  駐蘇山島連隊指導員張博告訴記者:“現在島上的建設不僅這個水電齊全,而且還有永不停航的擁軍船,這個讓我們兄弟連隊都非常羨慕,我們連的官兵也比較自豪,有擁軍船。”

  海上天氣變幻莫測,全年一半的時間有7級以上的風力,不具備航行條件。1988年村里投資300萬元建立“軍人接待站”,制定了軍人就餐優先、軍人住宿優先、軍人通訊優先等擁軍優屬“五優先”制度。多年來,院夼村免費接待駐島官兵、家屬就餐住宿達10萬人次,累計投入達800萬元。

  院夼村黨委書記王國明說:“我們院夼現在富了,就是我們前面有守衛海島的官兵,他們為我們保衛著我們的海島,給我們帶來的平安,所以說我們更不要忘記他們。優秀的傳統我們院夼人是不會把它丟下去的,要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

  軍愛民、民擁軍,60年來,因為一代代院夼人的無私奉獻,讓守島官兵有了強大后盾,他們先后榮立集體三等功四次、二等功一次,被評為“全國邊海防建設先進集體”、“基層建設先進單位”。

  駐蘇山島連隊指導員張博告訴記者:“正因為有院夼村的無條件的支持,我們連的官兵,在島上愛軍習武的信念更強了,精力更專注了,更有決心守好我們這個黃海前哨,有信心守好我們山東半島的一個東大門。”

  閃電新聞記者 劉冰冰 顧巖 李國棟 修杰 威海臺 通訊員 劉兆陽 王海 于景瀟 報道

  (齊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