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清河流經的鄒平,似乎特別適合培育情懷。少年范仲淹在此讀書,養成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中年梁漱溟在此開展鄉村建設運動,養成了知識分子關注鄉村的情懷;魏橋創業集團等企業立足特色產業,養成了勇當領頭雁的情懷。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提起范仲淹,這句話大家再熟悉不過了。他一生為官40年,足跡遍布大半個中國,“在州縣為能吏,在邊境為能將,在朝廷為良相”。

這位被朱熹贊為“天地間第一流人物”的名流,少年時曾長期在鄒平生活,留下了許多遺跡和佳話。

孝婦河谷
長山鎮自古是鄒平重鎮,地理優勢突出,經濟發達,曾獲評“全國十大考古發現”、出土陶文的丁公遺址就在長山鎮。長山鎮有條孝婦河,是小清河的一條支流,發源于博山顏神鎮,北流經淄川入長山。
范仲淹兩歲時生父去世,母親貧困無依,改嫁給山東籍的小官朱文瀚。4歲時,范仲淹隨繼父回到故鄉,即今鄒平縣長山鎮范公村,并改名為朱說。此后,他在長山生活約20年,度過了人生最寶貴的青少年時代。
景德初年,繼父朱文翰被貶任淄州(今淄博市淄川區)長史。母親到淄州的秋谷口照料夫君,范仲淹仍在長山讀書。長山至秋口,相距百余里,中間由孝婦河連接起來。

范仲淹畫像
范仲淹隨母遷居長山以后,讀書余暇,常邀同學少年,到孝婦河玩耍。后來,思念母親的他,常沿著孝婦河岸,從長山步行百里到秋口省親,母親也常順著孝婦河流去的方向張望。潺潺孝婦河,成了連接范仲淹與母親的一條親情河。
來到孝婦河岸,當地正在對該河進行綜合治理。雨季剛過,工地又開始繁忙起來。眼前的孝婦河不過幾米寬,很難想象水漲時的波濤洶涌。而在歷史上,孝婦河確實經常給沿線帶來災害。附近村民介紹,這次治理是開春后啟動的,除了河道清淤疏浚、堤防加高加厚外,還要建設一些景觀節點,體現長山的特色,其中就有范仲淹的元素。

范公祠。
在孝婦河南岸范公村,有座遠近聞名的范公祠。它始建于宋治平二年(1065年),而范仲淹去世于皇祐四年(1052年),當地相傳,該祠是國內最早紀念范仲淹的享堂。

范公祠是一組南北向的傳統祠堂建筑,門前廣場的南面有一座四柱三門的石牌坊,上書“先憂后樂”四個大字,以三道石橋與道路相連。走到范公祠門前,兩棵懷抱粗的古槐枝繁葉茂,據說是始建祠堂的縣令韓澤所植,距今已近千年,有“鄒平樹王”之譽。

由于戰亂等原因,范公祠幾經興廢,現在的建筑是2006年重修的,里面古跡已經不多。范文正公祠、菜根莖舍、憂樂亭、煙雨亭、碑廊、后花園等建筑分布其中,主要以圖片形式展示了范仲淹的生平。
史料記載,金泰和年間,長山在城東南隅建起了懷范樓。明嘉靖年間又建了景文門。彼時,懷范樓、景文門與范公祠南北對峙,隔河相望。
范仲淹少年讀書處在附近山上的醴泉寺,早在范仲淹遠征西夏時,當地百姓就重修了醴泉寺,并修建“范公讀書堂”。范仲淹去世后不久,又在堂前豎起了“范文正公讀書處”石碑,以后陸續建起上下讀書堂、范公祠、范公泉、范公讀書洞等。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張九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