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太神奇!高中同班同學同分考入石大同專業!還分到同班同宿舍
“啊?咱倆竟然在同一個班,還是同宿舍?”9月9-10日,中國石油大學(華東)迎來了來自全國各地的2019級新生,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的四川籍新生張楨豪、曾偉不僅都來自中江中學,還以同分考入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同一個專業,而且分配到了同一個班,同一個宿舍。跨越山與大海,還是遇見了你。這樣的緣分,讓兩個人驚喜不已。



高中同班同學考入同一專業,分到同班同宿舍
“一開始我也不知道我們倆的分數是一樣的,竟然都是629分。”2019年,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在四川招收3人,其中張楨豪和曾偉兩位同學不僅都出自中江中學,而且現在這兩位還同校、同專業、同班、同寢,更巧的是他們的高考分數也是相同的。而6月29日也恰巧是張楨豪媽媽的生日。629不僅是張楨豪給媽媽這三年來無私付出的報答,更是送給媽媽的一份最好的生日禮物!
曾偉現在回憶起來還是會覺得神奇,喜歡大數據專業的二人都選擇了填報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并且最終都被成功錄取。
這樣奇妙的緣分想來也與他們三年來的形影不離有關,曾偉課下就經常去找張楨豪玩耍,一起聊天,談人生理想,在學習和生活中互相幫助。關于未來,二人的想法也是出奇一致:“努力學習、多學一些技能、考研、拿獎學金。在高三就開始看高等數學書籍的張楨豪更是表示很期待大學里的高數課程,想要學廣、學深、學透。”
除此之外,來自重慶市巴川中學的何浩東和賓今,來自青海省西寧市的李海榮和黃玉輝,前者是小學同學,兜兜轉轉,又在大學里相遇,后者則是從小一起長大,從小初連讀的紅林學校,到高中攔隆口中學,他們一直都是前后桌,最后又在石大重逢。用他們的話來說就是:從小學校友變成了大學校友。如今進入同一所大學,他們要為這份友誼與彼此的未來而不懈奮斗。
世界那么大,卻又那么小,跨越兩千公里,我們在這里重逢,是怎樣的幸運牽住了你我的手?你好啊,老朋友!


新生與家長合影留念。
她,一家三代都是“石油人”
談起自己的“石油世家”,陳悅同說這石油情結緣起大慶。陳悅同的爺爺奶奶本來是大慶油田的工人,和“鐵人”王進喜那個年代的石油工人差不多,奮戰在石油工業的一線,工作環境艱苦。后來應國家需要,爺爺奶奶舉家到東營成為開拓勝利油田先鋒中的一員,參與勝利油田最初的建設,因此陳悅同也在勝利油田這樣的環境中長大。
從大慶到東營,不變的是她爺爺奶奶對國家石油事業的一腔熱血,他們為國家石油工業幾乎奮斗一生也可以用“從大慶油田到勝利油田”來概括。石油魂融入血脈,在一代代人之間流淌,發現、開拓、創新,三代人的成長息息相關。
在爺爺奶奶的影響下她的父親、姑姑、姨媽都從事了石油行業,除了一家人都成為石油人外,他們家還有一個與眾不同的地方就是飯桌上的交談:長期從事石油工業,他爺爺奶奶經常和她的父母、姑姑交流石油工作和石油形勢,飯桌就成了重要地點。陳悅同說:“父母一代真切見過了上一代在石油行業的艱苦奮斗,更是深刻地在實際中踐行,他們的石油路雖然很普通,但在我看來卻相當的不平凡。”
“堂哥堂姐們都選擇了別的行業,家中只有我進入了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成為一名‘油三代’。”陳悅同在高中就積極參加學校舉辦的各種石油知識講座,參加全國中學生知識競賽。“從高中開始,我就對地質感興趣,幸好成功錄取到了地質專業。”收到錄取結果的陳悅同感慨道。
對于老一輩勝利油田人來說,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意義非凡,1969年搬遷至東營的華東石油學院是那一輩石油人心目中的圣地。陳悅同從小就經常進學校玩,對于東營校區并不陌生,碧波蕩漾的薈萃湖早已深深地烙印在她的童年中,并感嘆“進入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爸爸媽媽、姥姥姥爺他們也都很開心,也很喜歡青島這個地方。”
努力學習好專業知識,從多方面豐富自身是陳悅同的大學心愿,“希望自己可以像長輩們一樣刻苦奮斗,為祖國的石油事業發光發熱。”

陳悅在迎新展板前拍照留念。
學生卡一卡多用,能在245個城市坐公交,打出租也能刷
學生卡,不僅是學生身份的象征,還承擔了校園消費的功能。如今,學生卡再升級,與琴島通合二為一,成為具備支持出行的萬能校園卡。公共交通,優惠換乘,互聯互通,坐擁三大優勢的琴島通學生卡,達成了“一卡在手,天下我有”的效果。
據負責人張亮介紹,新版的校園卡通過“交通聯合”認證后,不僅可以在青島本地使用,也可以在北京、上海等245個城市搭乘公交系統,能為師生提供更多便利。
“現在很少有人攜帶現金出門,能直接用一卡通坐公交十分方便快捷,利于出行,我覺得還挺驚喜的,”來自地球科學與技術學院的2019級新生吳全美驚嘆,“而且一卡通也可以坐出租車,這聽上去很不可思議,我很難想象我在出租車上刷卡的樣子。如果這個功能普及,我相信會吸引很多人。”
除了便利的學生卡以外,學校還有智慧洗浴、智慧洗衣、直飲水,以及微信網上智能報修等一系列方便學生校園生活的設施,讓學生的在校生活更加智慧和便捷。

汽車站出站口,志愿者在迎接新生。
掃二維碼即可“一站式”報到,易班大數據開啟迎新新時代
男女比例2.27:1、與石大同一天過生日的新生有21人、新生名字中最常見字是“文”……這些有趣的發現都來自于迎新大數據的分析。這樣詳實而又有趣的大數據分析,讓所有石大人為之贊嘆不已。
新生們還通過易班,在開學前進行預報到,填寫報到時間、陪同人數、來校方式、軍訓尺碼等信息,提前查詢自己的班級、學號、宿舍號等,實現“未見其班,先知其人”,掌握校園情況,結交新朋友。學校通過預報到大數據,提前掌握學生報到情況,了解學生報到高峰期,做到精準迎新。
報到期間,新生通過現場掃描迎新二維碼,就可完成一站式報到。并通過可視化大數據,實時掌握新生報到情況。數據共享,身份透明,告別了以前手工記錄的繁瑣,易班大數據用它的快、準、全,成為迎新人員的得力助手,也極大地方便了新生同學。經濟管理學院迎新學生負責人祁秀珍說:“易班報到很方便,通過信息統計、資料導入、預報到等功能,新生直接掃碼就可以完成報到,給我們工作人員省去了很多麻煩,不會再手忙腳亂了。”
“來學校之前聽說,大學報到要排很長的隊、提交很多材料,現在只要掃碼就可以了,一個二維碼就能讓你熟悉整個學校,真的很方便。”文學院2019級新生王巍鴻感嘆。
截至9月9日18時,易班統計全國各地的新生報到人數為本科生4693人、碩士生2326人、博士生289人、留學生269人,總計報到6331人,占應到總人數的91.5%。
除了大數據智慧迎新,提供的便捷服務,易班前置入學教育,利用線上途徑開展校史校情教育、安全教育,“線上開學第一課”啟航大學新征程。

新生在辦理報到手續。
愛心不斷簽,“綠色通道”讓溫情滿校園
資助工作是開學季工作的重中之重,它是為許多學生帶來希望之火的政策。一個學校的人文溫度,往往在于它對學生的關懷程度,石大為了讓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少走彎路,獲得最大的幫助,多措并舉,為學生資助開辟了“綠色通道”。
加強宣傳,讓助學貸款“應貸盡貸”,物盡其用;認真摸排,使困難學生及時受助,正所謂“好鋼用在刀刃上”,學校對資助政策的重視,確保學生有穩定的學習環境,不為外擾所困。
“我們學校采取‘獎、助、貸、勤、補、減、免、償、險’九位一體的資助體系,涉及到各種獎學金、助學貸款和勤工助學等渠道,充分保證每一個學生不因為家庭經濟條件困難而輟學,”學生資助中心主任陳熙介紹,“今年的貧困生認定系統進行了升級和完善,可以更精準地評定學生情況,進一步保證政策落實的準確性。”
新生入學后,學校還組織開展了資助育人“螞蟻市場”,面向全校挑選優秀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開展校內經營活動,為部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供“自助”機會和實踐鍛煉平臺,也為新生購置生活及學習文化用品提供便利。
通訊員 楊安 劉晨 梁芳 馬鴻飛 徐龍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