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新時代文明實踐看孔子故里曲阜!這里村村有特色,不重樣

  近一個時期,新時代文明實踐在孔孟之鄉濟寧的大地上開展得如火如荼。其中,曲阜作為山東省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試點之一,在全省率先啟動以“新時代、新思想、新農民、新生活”為主題的文明實踐活動,圍繞思想文化強農主題,真正讓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成為融思想引領 、道德教化、文化傳承于一體的基層綜合服務平臺。走進曲阜市尼山鎮的新農村,撲面而來的是濃濃的文化氛圍,傳承儒韻的文明村風在這里悄然生根……

  魯源新村布局“四館一堂”

  傳承儒韻文明村風

  25日,在孔子出生地尼山腳下,一排排新穎別致兩層和三層樓房別墅群映入眼簾。整潔的街道,美麗的花園綠地和休閑亭臺映襯其中,村中心就是大氣寬敞的為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為民服務中心、群眾文化廣場等配套齊全的公共服務設施,讓人看了流連忘返,這里就是位于尼山鎮魯源新村鄉村振興樣板示范片區。當日下午4點,在新時代文明實踐站,一場農村新生活與傳統文化知識講座正在進行,聽講座的“學生”,就是來自村里的村民。

  千年古村魯源村,據歷史記載因昌平山下多泉,泉水匯入沂河西去,乃魯水之源,故村名魯源。如今,該村按照“儒韻鄉風、文化傳承”的主題一朝蝶變,讓前來到此的人們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魯源新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總體布局是“一站四館一堂”,分別以魯源起源、鄉村記憶、非遺傳承、魯源傳頌為主題的“魯之源-魯之風-魯之雅-魯之頌”四大文化展館。展館區別于一般專題性展館的單一性,在路線上,有順序性的結合靈活性及可選擇性,豐富觀覽視角的多樣性。在造型上,借助傳統的斗拱造型,使展館形體既有時代特色又有傳統文化底蘊。新建魯源文明實踐大講堂,常態化開展文化娛樂、移風易俗宣傳等活動,是魯源新村開展文明實踐活動的主陣地。據了解,這里的村民,每家都提煉了屬于自己的家風,讓文明村風代代相傳。

  隨著魯源新村人居環境徹底改變,這里將打造全市最美麗庭院、最宜居鄉村。如今,“里仁美宿”首批12套已投入運營,分為傳統中式和現代生活兩種風格。三孔文化旅游服務公司負責特色民宿品牌建設和管理運營平臺建設,魯源新村用集體宅基使用權入股,和投資方風險共擔、獲利共享。同時,村集體還可以引導農戶流轉閑置的房屋,按照“里仁美宿”標準進行民宿改造,并納入到平臺中進行統一管理,帶動廣大農戶增收致富。

  圣源村設立孔子學堂

  村民爭做“尼山好人”

  尼山鎮圣源村地處尼山腳下,文化積淀厚重、山水林田秀美、交通區位優越,是濟寧市級美麗鄉村示范片區村莊之一。

  圣源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室、文化廣場、志愿服務站、和為貴調解室、便民服務室、文化長廊、家風家訓展示牌等陣地,積極開展理論宣講、傳統文化知識講座、文化惠民演出、家風家訓傳承、群眾性評選活動等豐富多彩的文明實踐活動。在村內設立孔子學堂、開展“尼山好人”等評選活動,建立了以論語名句、核心價值觀、傳統京劇等為內容的木質休閑文化長廊,讓傳統文化在群中心里生根發芽,煥發出時代光彩。

  不僅要把傳統文化引進來,更要讓優秀傳統文化入戶入院。結合每家每戶特點,圣源村制定了不同的家風家訓,如村民家以種地為主,則突出耕讀傳家的家訓;以做生意為主,就突出誠信友善等。以好的家風帶動好的村風民風,讓老百姓安居樂業。同時,努力改善村居環境,完成改廚、改廁、美化庭院,實現“人居環境美起來,文化生活美起來,鄉風民風美起來”。

  為進一步深入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圣源村規劃新建總面積1422平方米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設計涵蓋新時代文明實踐室、非遺及孔子文化展示館、黨群活動室、文創工作室、未成年人活動中心等,現在正在進行主體建設。

  圍繞“四新”主題

  實現教育、實踐良性互動

  如今,像魯源新村、圣源村這樣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已經在曲阜城鄉推廣開來。

  目前,曲阜市級文明實踐志愿服務中心、12個文明實踐分中心、93個實踐站全部建成,市級網上文明實踐中心試運行,市級實踐活動中心、2個市級教育培訓中心及部分學校、企業實踐站正在建設,計劃逐步推進實踐站建設進企業、進機關、進社區、進校園、進軍營、進網站。

  曲阜市整合孔子學堂、尼山書屋、“和為貴”調解室等農村現有場所,在市鎮村三級合理建設理論宣講、文化服務、教育服務、科技服務、健康服務五大平臺,統籌使用、協同運行。同時,深入發掘村史與核心元素,有的村突出“和”、有的村突出“法”、有的村突出“德”,實現一村一主題或多主題;有的村量身打造了村史館、民俗館和鄉村記憶展示館。

  發揮歷史文化名城優勢,曲阜依托孔子六藝城等8家研學游示范基地建設實踐點,推動文明實踐走出曲阜。立足縣級市實際,依托東宏管業等4家大型企業建設實踐點,保障進城務工人員文明實踐不掉隊。整合公職人員、先模人物、鄉土能人、社會熱心人士四類人群,在市鎮村三級科學建立理論宣講、政策宣傳、文明傳播、文化惠民、青少年教育關愛、科普、法律服務、健康服務等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隊,其中黨員干部志愿者5336人,約占志愿者總數的三分之一,人均每月服務時長在2小時以上。

  圍繞新時代、新思想、新農民、新生活“四新”主題,突出學習實踐科學理論、宣傳宣講黨的政策、培育踐行主流價值、豐富活躍文化生活、持續深入移風易俗五項重點,精心制定工作計劃和活動安排,通過仔仔細細地講、實實在在地評、扎扎實實地幫、健健康康地樂、熱熱鬧鬧地慶,深入開展實踐活動近2000場次,參與群眾30余萬人次,實現了教育與實踐的良性互動。

  新時代文明實踐打造品牌項目

  推動濟寧實踐活動全面提升

  一年多時間來,濟寧各縣市區創新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涌現出大量主題鮮明、形式新穎、群眾喜聞樂見的特色活動、品牌項目,極大促進了全市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深入開展。

  為深入推進濟寧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圍繞學習實踐科學理論、宣傳宣講黨的政策、培育踐行主流價值、豐富活躍文化生活、持續深入移風易俗五項工作內容和“講、評、幫、樂、慶”五種形式,濟寧市在各縣市區推薦提報的37個新時代文明實踐品牌活動的基礎上,優選出5個主題鮮明、形式新穎、群眾喜聞樂見的品牌項目,實施品牌引領、典型引路,本著“成熟一批發布一批”的原則,在全市范圍內發布第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文明實踐活動品牌項目,以表揚先進、激發活力,推動全市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全面提升。

  第一批發布的這5個品牌項目分別是,任城區“小板凳紅色宣講隊”、兗州區“蒲公英(端信)夜堂”、曲阜市“母子傳承國學”、汶上縣“鄉土講師團”和“舞前十分鐘·百姓話場”。

  下一步,濟寧將堅持為民宗旨,進一步調研分析,摸索可行路徑,賦予農民群眾充分的“點單權”,增設切合群眾需求的活動方式,推動供需對接,讓所有資源發揮應有效應,努力把文明實踐工作做到群眾心坎上。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馬輝 褚思雨 晉森 孫逢輝 見習記者 王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