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莒縣桑園鎮蘆家河村,一個標準的山區,找準了以垂釣為主,帶動觀光以及林業、餐飲等為一體的綠色環保發展之路,一年承接國家、省、市級垂釣比賽40余場,接待游客兩萬余人。村集體和村民以土地形式入股,年底分紅,做到了一根釣竿“釣”起鄉村振興之路。
抓住垂釣比賽項目,找到盈利模式
初秋時節,在莒縣桑園鎮蘆家河村的蓮生湖游釣園,山上一片綠色,絲毫見不到裸露的土地。景區總面積3000畝,水面面積400畝,林木覆蓋率達到76%,初步規劃了“休閑垂釣區、競技垂釣區、路亞培訓區、高檔園林觀賞區、休閑采摘區、水上體驗區、兒童游樂區”等幾大部分。
蘆家河社區黨總支書記潘為亭介紹,該景區在2010年左右開始開發,之前一直是企業老板承包開發,沒有形成規模,也沒有給村民和村里帶來多大收益。為改變這種狀況,2017年景區進行了改制,成立股份制公司,村集體和村民以土地形式入股。投資300余萬元修建國家級路亞商業競技池3座,努力成為江北首家高標準路亞基地。
潘為亭介紹,景區近兩年抓住垂釣列入正式體育比賽項目的契機,專注發展垂釣比賽成為園區新的發展方向。今年蓮生湖釣魚基地將舉辦近40場大型賽事,吸引大批來自全國各地的釣魚運動員和垂釣愛好者,乃至外國友人前來“競釣”。
不僅承辦比賽,還要衍生二次消費
“我們這個地方交通不便,又是山區,除了污染項目,很難有企業來投資,所以當時就定位發展旅游,只要留住綠水青山,就留住了發展的根基。”潘為亭說。
蓮生湖游釣園經理孫啟云說,景區林木只能栽不能伐,如果有特殊情況,在伐掉原苗木的同時必須補充上新苗木。
隨著垂釣比賽的如火如荼,景區收益也在迅速增長。2017年之前,雖然村民也有收益,但是只限于占用土地的村民。為了讓所有村民都能享受到收益,如今每畝地每年享受1000元的分紅,而村集體每年也有二三十萬元的收入。
除了股份制分紅,隱性的收益則更多。村民潘為志今年60歲,在景區工作已經有四年時間,他現在每天的工資在150元,每月干20天左右,不耽誤家里農活,每年在景區的收入在四萬多元,而像潘為志這樣常年在景區工作的村里有二三十人。
雖然景區這兩年才找到發展之路,也剛剛能維持景區運營的收支平衡,但是按照潘為亭和孫啟云的想法,既然找到路子了就不愁發展。“垂釣比賽者消費能力都比較高,我們現在要做的不僅是打比賽,更多的是要衍生二次乃至三次消費,讓比賽者賽出成績,玩得舒心,住得溫馨。”孫啟云說。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彭彥偉 劉濤 通訊員 張建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