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4日早上7點,記者再度出發趕往博山區博山鎮下莊村,這也是本報記者第五次來到這里。烈士“回家”路開啟,天氣漸冷,但下莊村的熱度卻持續上升。“這個活動溫暖著好多人,沒有任何犧牲可以輕易被忘記。”淄博市鄉村振興服務隊博山3隊隊員邵萬華告訴記者。
11月14日上午10點半,81歲的徐學榮乘坐記者的車來到下莊烈士陵園內。一看到徐文華烈士的墓碑,老人就“撲通”一聲跪在了烈士墓前。“77年了,爺,我終于找到你了!”說著,老人淚流滿面。

↑“爺爺!您喝杯家鄉的水吧……”徐文華烈士的侄孫徐港書將一杯家鄉水灑在烈士墓前。

↑親人們將從家鄉帶來的酒、水敬獻在烈士墓前。
老人為什么要將二叔徐文華稱為“爺”?經詢問得知,原來“爺”這個詞在桓臺方言里面是父親的意思。
“我一歲那年,他(徐文華)離開家鄉去參加八路軍。得知他犧牲的消息后,我們一家人不敢對外面說,生怕敵人報復。”徐學榮是徐文華大哥徐文敬的幼子,“他(徐文華)犧牲后沒有子嗣,我奶奶就把我過繼給了徐文華。因此,徐學榮記事后就知道自己有個當八路軍的父親。“不過這件事其他人不清楚,只有我奶奶和小叔他們倆知道,現在他們也過世了。”
據徐學榮稱,家里長輩曾經告訴他,1938年,徐文敬在張店區洪溝扛覓漢(打工),同時還是抗日組織的聯絡員。一天,徐文敬在外出送信的時候,被日本人用槍打中頭部,子彈從前腦進去,后腦出來。雖然當時沒死,卻受傷嚴重,當即被人送回桓臺老家休養。不久之后,徐文敬終因槍傷導致的各種并發癥去世。
“我二伯父參加八路軍,跟大伯父被日本人打傷有直接關系。”徐文華的侄子徐學波告訴記者,“今天,龍南村的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徐元書也從桓臺縣趕來了。感謝下莊村的鄉親們幫我們照看親人,也感謝淄博市鄉村振興服務隊博山3隊和魯中晨報幫助我們完成尋找親人的心愿!”
“找到徐文華烈士墓的事情,在我們龍南村很轟動!村里人都知道徐文華參加了八路軍,在博山犧牲,尋找了幾十年都沒找到。他的母親1976年抱憾離世,他們的親人多次到博山尋找未果。這次能找到,真是一個奇跡。”徐元書跟記者說。

↑博山鎮和下莊村的有關負責人向烈士敬獻花圈。

↑下莊學校的少先隊員們在烈士墓前列隊致辭。
徐港書告訴記者,他的父親徐學河曾經帶著自己去博山烈士陵園兩次尋找二爺爺徐文華的墓地,分別在1998年、2002年,“當時,我父親帶著我來到博山白石洞,在烈士陵園里一塊碑、一塊碑依次尋找,始終沒有找到。我父親2013年去世,當時他77歲,他臨終前反復對我說,一定要找到你二爺爺。今年是二爺爺犧牲77年,這次終于實現了我父親的心愿。”
“通過這次為烈士尋找回家路的活動,不但堅定了隊員們扎根鄉村、服務鄉村的初心,同時也讓更多的人了解到博山鎮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淄博市鄉村振興服務隊博山3隊隊員邵萬華告訴記者,下一步,鄉村振興服務隊將利用這些豐富的資源,更好地服務于博山鎮的鄉村振興之路。“鄉村振興服務隊要把這項活動堅持下去,尋找烈士的家鄉和親人十分有意義,這對逝者是一個交待,對生者則是一個莫大的安慰。”
來源:魯中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