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發布《不良“校園貸”線索征集》,其中提到近期仍有部分不法機構頂風作案,導致一些學生受騙,侵犯了學生的合法權益。記者隨機采訪了濟南的20名大學生后發現,20名大學生中,有13名學生使用過貸款APP或是身背貸款,其獲取貸款APP途徑方式除了朋友推薦外,有不少是因為網貸廣告的廣泛宣傳。

  對此,濟南社會科學院院長王征表示,面對校園貸,大學生應該培養健康的消費觀念,不要過度虛榮、攀比,從而導致自己陷入不良校園貸的陷阱。 記者丁一凡

  不良校園貸再露苗頭

  在各級監管部門的監督下,不良校園貸幾乎已經銷聲匿跡。但最近,不良校園貸似乎又有了興起的苗頭。

  近日,教育部發布《不良“校園貸”案件線索征集》,提示學生以及家長通過“中國學生資助”微信公眾號,即可舉報不良“校園貸”。

  值得注意的是,文中還提到了“近年來,在有關部門的聯合治理下,不良‘校園貸’得到了一定程度治理。但嚴防嚴治下,部分不法機構在暴利誘惑下鋌而走險,仍有一些學生上當受騙,嚴重侵犯了學生的合法權益,造成了不良的社會影響。”

  為了更好的防范不良校園貸,今年以來,山東省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在淄博、聊城、濟寧等地走進校園,向學生普及防范非法集資、校園貸、套路貸知識。

  上個月,乳山市地方金融服務中心圍繞群眾關注的“校園貸”問題,在山東外事職業大學開展了“校園網貸風險防范宣傳暨金融知識普及”活動,提高在校學生風險識別能力和防范意識。

  今年3月,膠州市檢察院對一個利用“校園貸”網絡平臺、面向在校大學生從事非法借貸業務的團伙,依法提起公訴,共三人領刑。

  此外,聚投訴信息顯示,2019年,拍拍貸、你我貸、螞蟻借唄等幾家頭部金融機構與學生有關的投訴,累計達到了100條。

  這些投訴幾乎相同,大部分都在說金融機構給在校學生放貸,造成后者“過度負債”,且存在暴力催收行為。20名大學生中有13人貸款

  為了能夠更好地了解學生借貸的情況,記者前往山東師范大學以及山東藝術學院兩所高校,隨機采訪了10名男生以及10名女生。

  在采訪過程中,有不少學生起初都否認有過借貸行為。但隨著更深入地交流,10名男生中,有4人表示曾使用過貸款APP,但是目前已經還清并且沒有再借。有1人表示目前正在使用螞蟻借唄,款項尚未還清。還有5人表示從未使用過貸款APP。

  而在10名女生中,有5人表示使用過貸款APP,但是目前已經還清。有3人表示因為此前“雙十一”進行了大額的消費,所以目前身上有貸款。還有2人表示從未使用過貸款APP。

  從數據上看,在20名學生中,有過貸款經歷以及身上背有貸款的共有13人,其中男女的比例為5:8。此外,他們所使用的借款軟件包括螞蟻借唄、微粒貸、拍拍貸等。

  貸款的學生這么多,那他們貸來的錢都消費在哪了?

  “買口紅、包、衣服。”小麗(化名)是接受采訪的女生之一,她告訴記者,看到舍友買了新的口紅或者新包,她就忍不住也想買。但是手頭家里給的生活費完全不夠,她正巧在刷快手的時候看到了網貸的廣告,試了一下結果真的貸了出來。

  “現在玩游戲都需要充值,我不敢跟家里要錢充游戲,只能是通過借款了。”小趙(化名)是十名接受采訪的男生之一,他告訴記者,因為朋友的推薦,他使用了來分期,在填寫了自身信息后,成功地獲得了借款額度。廣告誘導或是學生借款主因

  接受采訪的學生中,除朋友介紹之外,剩下的都是通過網貸廣告而得知的借款平臺。不少網貸平臺的廣告宣傳力度都不小,幾乎涵蓋了快手、微信、微博、QQ等不少APP。

  以快手為例,作為國內出名的短視頻平臺,其用戶量驚人,早在2017年,其已經宣稱擁有1.1億日活躍粉絲。可就是這樣的平臺,網貸廣告比比皆是,如“借一萬日息低至1.6元。”“這也太值了吧,我也注冊一個。”等等的宣傳語更是通過真人錄視頻的方式進行傳播。

  在黑貓投訴、聚投訴等第三方投訴平臺,有著大量關于快手的網貸廣告投訴。不少用戶都是在看到了快手上惟妙惟肖的廣告后,才從網貸平臺上借款。

  成年人暫且不論,只說學生,他們是否能夠分清廣告和現實的差距呢?從采訪的結果上看,他們很難不被快手的廣告所誘惑,所謂的“低息”“太值了”幾乎成了他們貸款的主要誘因。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今年3月份,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發布的 《關于網絡借貸不實廣告宣傳涉嫌欺詐和侵害消費者權益的風險提示》指出,據監測發現,近期社會上仍有一些網貸機構通過短視頻平臺等新媒體渠道發布不實廣告,其中涉嫌營銷違規產品,宣傳違規活動。

  為此,中國互金協會鄭重提醒,各從事網貸業務的會員機構及提供網絡小額貸款服務的相關機構應恪守行業自律要求,堅持合規審慎經營,不違規宣傳和發布不實廣告。但是哪怕有權威發聲,網貸廣告仍然屢禁不止。專家建議:應培養學生健康消費觀念

  隨著校園貸被取締,不少貸款平臺都停止了對大學生發放貸款的業務。

  “盡管相關部門三令五申,學生仍可以在多個網貸平臺申請到高息貸款。”有業內人士表示,部分網貸平臺抱著僥幸心理,妄圖以簡單的頁面提醒來規避責任。

  另據《人民日報》報道,經過整治,校園貸得到遏制,但出現回租貸、培訓貸等諸多“新馬甲”。

  這篇報道還提到,教育部等部門2017年聯合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校園貸規范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確要求未經銀行業監管部門批準設立的機構不得進入校園為大學生提供信貸服務。

  此外,濟南市社會科學院院長王征表示,之所以校園貸會出現,是因為學生有消費需求。面對校園貸,大學生應該培養健康的消費觀念,要正常消費,不要過度虛榮、攀比,從而導致自己陷入不良校園貸的陷阱。(記者 丁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