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老太太的老伴一進屋發現地上有一把“干海帶”,生氣地沖老太太嘟囔:“你知道我最不愛吃海帶,還要買?”趙老太太一聽樂了,這把“海帶”是她花了一個多月做出來的贗品,還真把老頭給蒙住了。趙老太太如何能有這般以假亂真的手藝?這還要從她剛剛退休講起。
趙老太太大名趙志純,在濟南出生、長大,是鐵路配件廠退休工人。她退休后閑來無事,利用自己手巧的特長拿家里廢舊的紅布頭縫了幾個“紅辣椒”掛在櫥子上,沒想到招來朋友們的叫好聲。這大大激發了趙志純的興趣,從蔥、姜、蒜頭,擴展至瓜果梨桃,她的拼布蔬果以仿真得惟妙惟肖令人稱奇。一次,趙志純被邀請參加一個民間藝術的博覽會,她將自己的蔬果作品堆到一張桌子上,不明內情的觀眾還以為是賣菜的來擺攤了。

趙志純客廳里的布拼蔬果,比超市柜臺上真蔬果的品種還要多。

制作以前不僅需要仔細測量,還需要畫好圖紙。


趙志純制作出來的布藝果蔬惟妙惟肖,幾可亂真。


早年艱苦的歲月養成了趙志純勤勞節儉的習慣。

趙志純的老伴是她事業上的好幫手。
趙志純的絕活可不是一天兩天練就的。她出生在艱苦的年代,上小學時就幫著家里糊火柴盒補貼家用;后來上山下鄉在曲阜農村不僅學會了放牛、種地,還學會了做針線活;之后分配到鐵路配件廠當車工,還當過食堂的炊事員,這雙巧手凝聚了無數個歲月的積淀。
別人去菜市場是買菜,趙志純去菜市場是看菜,菜攤上看不夠就買回家繼續看。老太太是個用心的人,想做一個果蔬,她先要盯著看上許久,看明白了每一個細節才開始動手。看似簡單的瓜菜,要想做得逼真絕非易事。需先畫圖紙,把布料每個細小的拼接部位設計得嚴絲合縫才行,設計圖紙的能力源自她早年干過車工的經驗。
上色也需考究才成,趙志純經過無數次的摸索、實驗才達到了現今的水準,之前,她相繼用過菠菜煮水、植物染料上色及丙烯調色描繪等方法。拼布最要緊的還是手上的針線活,在這方面趙老太太自是用功、用心頗多,幾乎把針線活做到了極致。功夫不負有心人,近年來趙志純多次獲得省內外拼布大賽和傳統手工藝比賽的大獎。
如今,趙志純成了許多展會邀請的熱門人物,老人也希望讓更多的年輕人學習和掌握這門傳統手工藝。老太太性格爽利,她在展會現場說得最多的話是:“別動、不賣。”有人曾想花五百元買她做的一個布藝蘋果,也被趙志純婉拒。她從來沒有賣過一件作品,卻大方地向寧波一所大學捐贈過布藝果蔬。
難得的是,趙志純選用的布料大多是別人廢棄無用的雜布頭,對資源的再利用功莫大焉。69歲的趙老太太自言,她的退休生活比上班時精彩多了。自己干了10年的車工,當了10年的炊事員,沒想到退休后還能迎來自己更加多彩的人生。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陳文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