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庭一小時,庭下倍功夫。李林在法庭上主持庭審。(資料圖片)

  今年55歲的李林,是威海市環翠區人民法院臨港法庭副庭長,雖然職位帶“長”,但李林從未覺得自己是個“官兒”,他認為自己更多的角色成分和工作性質,還是一名“基層法官”。

  1988年畢業于中國傳統五大政法院校之一的“華東政法學院”,歷經書記員、審判員、副庭長等崗位,作為中國11萬余名基層法官中的一員,李林31年扎根基層,31年思考、閱卷、敲槌于審判一線,他的職業路線或人生軌跡,是宏大而漸進的中國法治進程的典型注腳,有內涵、有專業也有力度。而他那早期老牌政法本科出身的履歷,31年基層法官工作的堅守,也反襯出法官所應有的社會職業特質——守中居正、淡靜淡定。這種職業沉淀,可以從他的談話、眼神、舉動中感覺到。

  2019年,已是一級法官的李林再一次調配到基層法庭——這也是他到臨港法庭工作的第一年。截取他今年在臨港法庭審結的幾起案子,可以在白紙黑字的判決書之外,感知一位基層老法官的情懷和專業——結案率不是工作的全部,卷宗之外、宣判之后社會秩序的修復,才是法官價值的終極所在。

  帶著感情為“你安”——

  審一起高齡夫妻離婚案,4天跑多個地方

  今年7月29日,李林接手一起離婚案。離婚案件本來比較平常,無非是財產、贍養、撫養等糾紛,但這起案子卻因當事人都年事已高、幾乎都失去獨立生活能力而變得特別。該案由86歲的男子王某提起,妻子宮某比他小5歲,兩人于1988年登記結婚,都是二婚且婚后沒有生育子女,此時老太太已被其子女接回乳山老家。王某提起離婚訴訟的理由是“感情破裂”。

  對這起案件,李林沒有坐著看卷宗,沒有局限于小小的審判法庭,更沒有照搬程序、選擇“先調解后宣判”的習慣處理方法。他想到了案子之外的種種可能——二人有無共同財產,會不會由此產生次生矛盾?離婚后兩位老人是否有生活保障,是否存在虐待等情形?

  為了切實了解清楚否存在導致二人離婚的其他誘因以及雙方子女情況,李林到乳山某村、苘山某村及村委會等地各跑了一趟,用了4天時間。

  他首先來到了兩位老人共同生活過的苘山某村,進村入戶,詳細了解王某的生活狀況。在一棟隱隱散發著異味的平房里,王某頭腦尚且清醒,他堅持離婚,表示“連自己都照顧不了”。隨后,李林驅車趕到乳山某村實地探訪宮某,發現老太太頭腦偶爾不清醒,在一番溝通后,李林現場征詢了宮某子女的意見,他們對兩位老人離婚的意愿表示理解和支持。關于老太太離婚后的生活,他們同意出資把老人送進敬老院。李林再驅車到苘山某村召集王某一方的子女,他們也同意在老父親離婚后出資將其送到敬老院。

  在排除了前述種種情形,且確認落實好了兩位老人的生活著落后,李林才召集雙方子女到場,制作并送達了調解書。

  表面上看,這起高齡離婚案件也以調解方式而結案,幾張白紙、幾千字的法律文書所記錄的事實或許平淡無奇,但是在法庭外、在白底黑字之外,是李林作為一位法官的換位思考——奔波四天,不為結案率而判案,而是為了“讓人民群眾在每一起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的司法為民情懷。

  懷著大局為“止損”——

  審一起標的額超百萬元的商事糾紛,以共贏為落點

  婚姻、家庭等民事案件要帶著情懷來裁判,商事案件則考驗一個法官的大局觀念和對法律意義的認知高度。

  今年,威海某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投資300多萬元引入了一個智能車間,由重慶某空調凈化工程有限公司負責施工、某大學教授負責調試指導。設備到位后,雙方卻對設備運行效果達不成一致,僵局由此產生——威海某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拒絕支付130余萬尾款,重慶某空調凈化工程有限公司則到環翠法院提起訴訟。

  這起商事案件涉及專業技術,也涉及設備的實際狀況,李林前往威海某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做實地探訪,發現機械設備已安裝,但雙方對設備驗收情況各執一詞。原告方要求被告方支付剩余尾款,被告方卻認為智能車間缺少調控設備,不具備驗收條件。李林意識到,若不能妥善化解糾紛,300多萬的智能車間無法正常使用,將對被告方造成巨大損失;同時,被告方目前資金緊張,如車間不能盈利,原告方主張的尾款在履行中也將面臨重重困難。在這起案件中,解決表面糾紛事小,更關鍵的,是應為雙方找到一個共贏之道。

  經質證、調解,兩家公司終于達成初步意見,原告方同意在一個月內為車間安裝調控設備。但在時限將近時,原告技術團隊調試結果仍未達標。還有最后兩天時間,李林再次到車間現場落實安裝情況,要求重慶某空調凈化工程有限公司務必找來合同中約定的那位教授親自調試。趕在最后一天,設備調試結果終于達到了驗收要求,后續生產計劃得以如期實施。對于130余萬元的尾款,威海某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承諾限期付清,雙方對此結果都表示滿意。

  一場數百萬元的經濟損失避免了,一場無休止的專業技術糾紛解決了。

  案情紛繁自“有料”——

  審多起欠薪案,靠生活經驗也靠業務熟練

  2019年6月份,臨港區某村的14位工人到臨港法庭要起訴某公司。包括3位老太太在內的14人,都是上了年紀的老人,此前受雇于這家小公司干一些建筑施工方面的簡單體力活,他們干了一年一分錢沒領到,每人被欠報酬多則4萬元少則1萬元,欠款總計20多萬元。

  辛勤工作卻拿不到報酬,老人們不能接受,他們很氣憤,案件還沒宣判,便吵吵鬧鬧地要去上訪。

  將心比心,小時候干過農活的李林能體會到老人們的不容易,他迅速跟工程發包方聯系,得知工程承包方是榮成某建筑公司,該建筑公司將工程分包給本案被告。李林進一步調查發現,本案被告并不具備相應資質條件,榮成某建筑公司應承擔清償拖欠工資的連帶責任。于是,榮成這家公司被追加為被告,老人們最終都如數領到了報酬。

  現在,環翠法院臨港法庭有3位員額法官,平均每年審結各類案件500-600起,保守概算,僅卷宗的文字閱讀量一年下來就至少有幾百萬字。具體到李林,31年的專業歷練,早期扎實的法學專業素養,使他可以在拿到卷宗之后,一下子抓住糾紛的焦點,爭取一次開庭一次審結,截至11月底他今年的審結案數已達到200多件,但這個指標并不能體現他作為一個老法官的全部,尤其是一個老法官的職業價值。

  作為老法律人,李林有自己的一套工作方法,這可以防止職業疲倦也可以提高職業素養,即不要光看案子本身,還要延伸向前思考——這個糾紛為什么會發生,是能調解還是必須審判,都要有所預判。

  閱讀理解,這是一道每個人都經歷過的考題,它一定是語文考卷上的最后一道,也是一道難題。換個角度,法官審案、閱卷,其實是一種高難度的閱讀理解,尤其是交通事故、醫療糾紛案件的卷宗閱讀量大,因果邏輯紛繁復雜。

  試問,當下又有幾人在堅持每天做如此認真、如此真實的閱讀理解題目,只為求一個分毫不差的答案?

  對于這個問題,李林用31年孜孜不倦的堅守,給出了自己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