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扶貧是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濟寧市嘉祥縣始終把培育壯大產業作為推動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突出產業扶貧的“造血”功能,探索出了一條“總部基地+衛星工廠”的產業脫貧路徑,貧困戶就地就近實現就業。
依托縣級產業優勢

  建立勞動密集型“總部基地”
嘉祥縣是中國魯錦之鄉、中國手套名城,是“國家紡織產業集群試點地區”,滑雪手套出口國內占有率為76.38%,居全國之首。嘉祥縣有自營進出口權手套服裝加工企業24家,中小型手套服裝等勞動密集型企業1100多家,覆蓋全縣500多個自然村。
2019年以來,嘉祥縣利用各級財政專項扶貧資金6500余萬元,高標準、高質量建設了勞動密集型產業總部基地(縣手套產業園和科創園),發揮好企業總部在產品的研發設計、質檢包裝、倉儲物流和財務結算等方面的功能,在鎮村和社區建設衛星工廠,實現“管理標準、訂單發放、原料配送、產品回收” 四統一,把衛星工廠建到老百姓家門口,讓老百姓“出家門、進廠門”,方便貧困人口就地就近就業。

  目前,嘉祥縣已發展衛星工廠530個,帶動穩定就業7萬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452人,人均年增收6000元。山東建華中興手套股份有限公司在縣手套產業園設立總部,積極實踐“總部基地+衛星工廠”模式,輻射帶動51家衛星工廠,帶動就業1574人,其中貧困人口169人,人均每天收入50元,第一家在企業內部設立扶貧部,專人專崗做好貧困人口就業培訓、關懷關愛。
立足鎮村資源稟賦

  筑巢引鳳建設扶貧“衛星工廠”
近年來,嘉祥縣立足鎮級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利用扶貧資金,采取“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招標、統一建設”的模式,“筑巢引鳳”, 投資840余萬元,建設衛星工廠15個,解決包括貧困戶在內的周邊群眾就地就近就業700多人。梁寶寺鎮利用閑置校舍,吸引勞動密集型企業入駐,打造4個衛星工廠,解決貧困人口就業74人,人均月收入可達1000元,260戶貧困戶享受到了收益分紅;紙坊鎮積極建設7個 “衛星工廠”, 解決了周邊46個村的群眾就地就近就業,其中貧困人口76人。
制定“一村一策一方案”,推動村居和社區重點發展特三產業,形成了“村村有基地、戶戶有產業”的扶貧產業大格局。梁寶寺鎮依托各村特色產業、村集體經濟項目、手工業代加工點、小微企業組建扶貧驛站26處,在“家門口”實現就業貧困群眾70人,其中,陳莊村扶貧驛站依托蕓志服飾加工廠為貧困群眾提供工藝品加工、修剪衣服線頭、釘裝扣子等簡單易學、方便操作的工作,吸納貧困群眾就業12人;北張村依托萬興工藝品紙花加工廠吸納貧困群眾就業41人;孟姑集鎮依托“中國掃帚第一村”掃帚加工產業優勢,建設“芝麻扶貧驛站”,吸引加工大戶、加工散戶扶持壯大掃帚加工產業,吸納周邊14個村33名貧困戶就業。
打造產業集群模式

  加強扶志扶技激活增收潛力
下步,嘉祥縣以科創園“總部工廠”為龍頭,聯合大型服裝、手套等企業,打造勞動密集型產業集群,努力解決貧困人口和低收入人群的就業問題,穩固脫貧成效。提供技術培訓。以村為單位召集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員,人社部門和“總部工廠”提供技術培訓,在村內的“衛星工廠”和扶貧車間就業。保障訂單供應。由服裝、手套產業協會協調各企業,為各村“衛星工廠”提供訂單,保障產品收益。激活增收潛力。注重從心理上、思想上、精神上對貧困群眾進行教育、幫扶,引導貧困戶樹立自我奮斗的決心,提高勞動技能,企業采用獎懲措施,調動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使貧困戶積極樹立由打工者向帶頭人、小老板”轉變的決心和斗志,提高自信心和致富能力。
嘉祥縣依托服裝手套、手工藝品等特色產業集群發展優勢,通過財政資金建設“總部基地”,通過“衛星工廠”帶動就業,實現了貧困戶持續穩定增收,為進一步鞏固脫貧成效奠定了堅實基礎。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通訊員 李超 記者 李從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