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八屆濟南國際泉水節啟幕。你知道么?在泉城濟南,有這樣一支地質隊伍,他們從成立那天起,就肩負著守護濟南泉水的使命,這就是山東省地礦局八〇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大隊(以下簡稱八〇一隊)。
近日,八〇一隊正積極推動保泉工作與大數據、信息化的深度對接,通過對已有泉水監測設備進行升級改造,不斷優化泉水保護監測體系,安裝先進自動監測設備,加快建成集監測、分析、預警等功能于一體的城市四維動態地質信息系統,為泉水保護、生態補源、地下水合理開發利用等提供精準數據支撐。
辛勤耕耘,做山水泉城的守護者
八〇一隊組建于1958年,是我省最早從事地下水資源保護與研究的專業地質隊伍。建隊之初,八〇一隊首先在濟南設立地下水位監測點,積累了最為連續和寶貴的基礎監測資料。伴隨著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城市用水量激增,地下水開采量逐年增大,1972年,濟南泉群出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首次季節性斷流,到80年代,市區四大泉群多次出現泉水長年斷流現象,引起各級高度重視。八〇一隊及時調整工作重心,由地下水位監測轉向保泉勘探,查明了趵突泉泉域的水文地質條件和資源量,首次提出“調蓄補源、采外補內、開源節流”三大保泉模式,建立了國內第一個泉域巖溶地下水數值模型,成為北方巖溶泉水保護和研究領域的佼佼者。2002年起,根據八〇一隊提出的技術建議,濟南市政府采取了關停城區自備井、河水補源強化地表水下滲、開采濟西水源地代替市區水源等一系列措施,終于使趵突泉泉域自2003年以來恢復持續噴涌,并經受住了17年間所有枯水年份的考驗,讓“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泉城更加名副其實。
深入研究,助力科學依法保泉
在多年的保泉護泉工作中,八〇一隊對影響泉水的有關因素進行了系統分析,首次劃定泉水生態地質環境保護“四區兩線”,構建了以趵突泉為代表的巖溶泉域“兩區三級”保護體系。在全國率先采用三維建模技術,建立了泉域核心區三維地質模型,劃出泉水保護紅線,化解了濟南泉水保護與城市供水、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城市規劃布局之間的矛盾,破解了泉水制約濟南城市發展規劃的瓶頸。積極為濟南市頒布實施《濟南市名泉保護條例》、《濟南市名泉保護總體規劃》、《濟南市山體保護辦法》等法規提供基礎性地質依據,助力泉水科學依法保護,為將濟南建設成為泉水文化彰顯、風貌特色突出、生態環境美好的“泉水之都”貢獻了地質力量。
科技創新,保泉護源更加精準
八〇一隊充分發揮專業技術優勢,著力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與中國地科院巖溶所、中國地質大學、吉林大學等知名高校院所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全力推動濟南地下水資源保護與修復研究工作。制定了國內第一部《泉水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試行)》,編制《濟南泉水直接補給區雨水收集入滲設計導則(試行)》,為“增滲、禁堵、防污、限采、綜治”策略的實施提供了依據。全程參與濟南市軌道交通建設的前期水文地質、工程地質調查論證及軌道交通線網布局優化,提交《濟南市城市軌道交通建設規劃泉水環境影響評價報告》,為實現地鐵與泉水和諧共生作出了突出貢獻,被全國總工會授予“全國工人先鋒號”。
今年,八〇一隊結合同位素測年與古氣候演化,第一次推斷出泉水出露年代為距今約6000—10000年,進一步提升了濟南泉水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內涵,為“濟南泉·城文化景觀”申遺作出了積極貢獻。
下一步,八〇一隊將發揮地質工作先行性、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作用,繼續在泉水保護領域“深耕細作”,提供地下水監測數據綜合分析、泉水動態變化應急分析和水位預測等常態化技術服務,為省會城市保泉護泉工作作出新的更大貢獻。(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方壘 通訊員 張文強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