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濟南市委市政府舉行“脫貧攻堅的生動實踐”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第一場發布會。濟南市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副主任葛殿起介紹,濟南市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全力推進南部山區易地扶貧搬遷和黃河灘區居民遷建工作,目前已經取得了決定性成就,圓滿完成工作任務。
提前兩年完成兩村易地扶貧搬遷
2016年4月,省政府批復《山東省“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規劃》,確定濟南市歷城區西營鎮老峪村、積米峪村為易地扶貧搬遷村,濟南市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正式啟動。兩村均采取集中安置方式,安置區工程于2017年7月開工,2018年9月竣工。2018年10月,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47戶308人在內的搬遷群眾全部入住新社區,提前兩年完成易地扶貧搬遷任務。

2020年,按照國家發展改革委統一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省發展改革委、省扶貧辦等部門兩次到南部山區開展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核查驗收。省檢查組指出,濟南市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規劃科學合理、戶型設計新穎實用、建設手續規范完備、建設資金保障有力、建筑工程質量優良、檔案資料規范齊全、幫扶措施精準有效,各項工作體現了省會水平,走在了全省前列。
老峪安置區工程總投資1.88億元,總建筑面積3.9萬平方米,共建設安置樓房、村委會辦公樓、商業綜合樓、幼兒園和集體公寓等61棟建筑單體,共安置搬遷群眾284戶819人,其中貧困人口69戶155人。
積米峪安置區工程總投資1.68億元,總建筑面積4.5萬平方米,共建設安置樓房、村委會綜合樓、幼兒園和集體公寓等19棟建筑單體,共安置搬遷群眾273戶723人,其中貧困人口78戶153人。
兩個安置區都同步規劃建設了消防和生活用水泵房、污水處理站、衛生室、健身廣場等基礎配套和公共服務設施。
近年來,通過采取推動就地就業、發展后續產業、實行兜底保障等多種扶持方式,老峪村、積米峪村貧困人口已全部實現穩定脫貧。下一步,濟南市發改委將指導南部山區管委會建立健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長效機制,加快推進后續產業發展,不斷壯大集體經濟,將兩個安置區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國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亮點和標桿,讓搬遷群眾真正實現“能發展、可致富”。
黃河灘區遷建工程全部建成使用
根據《山東省黃河灘區居民遷建規劃》任務,濟南市黃河灘區面積506平方公里,涉及5個區縣、358個村、34萬人,建設外遷、護城堤、舊村改造、臨時撤離道路改造提升4類工程,完成投資約149億元,在全省7個遷建地市中涉及人口最多、工程形式最全、任務最重。從2017年5月工作啟動,到2020年底全部建成使用,實現灘區防洪安全。
外遷安置工程涉及長清區、章丘區、濟陽區、平陰縣4個區縣、102個村、7.4萬人,總投資115億元,建設8個社區、582棟安置樓。社區教育、醫療等配套設施齊全,供水、供暖等生活設施完善。
長平灘區護城堤工程涉及槐蔭區、長清區、平陰縣3個區縣、114個村、16萬人,總投資24億元,新建護城堤34公里,有效保護了灘區65平方公里土地和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舊村臺改造提升工程涉及長清區54個村、3.2萬人,投資6.9億元,實現54個村的防洪安全,村容村貌明顯提升。
臨時撤離道路改造提升工程涉及長清區、平陰縣2個區縣、88個村、7.6萬人,投資3.2億元,新改建臨時撤離道路215.8公里,在黃河險情來臨時,保障居民快速安全撤離。
未來濟南市將持續助力灘區發展,強化社區管理,保障居民日常生活。優化生活服務,不斷提高灘區教育醫療衛生水平。促進居民就業,發展灘區經濟,實現灘區遷建“搬得出、穩得住、可發展、能致富”的工作目標。
(齊魯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