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陜西省公安廳副廳長陳里在其微博上發起“待用快餐”活動,希望前去快餐店就餐的人提前買下一兩份快餐寄存在店里,以便提供給有需要的殘疾人、老人、流浪者、低保戶等困難群體。一周時間里,這一活動得到包括南京在內全國近20個城市的積極響應。據報道,在南京,已有多家餐館和不少市民開始嘗試參與這項草根慈善活動,@南京發布等媒介平臺對此進行了持續關注和推動。
發端于國外的“待用文化”,對大多數國人還是一個新事物。就其形式而言,“待用快餐”既為愛心人士提供了一個行善渠道,又為需要幫助的人群提供了一個獲得救助的機會。在此過程中,行善者與獲助者并不直接見面,受助人的尊嚴得到維護,受助人的愛心有了出口。整個活動環節,充分彰顯了彼此之間的信任:施助人信任餐館,所以提前寄存這份關愛;受助人信任餐館,所以敢于領受這份關愛;餐館信守承諾,樂于承擔整個愛心活動。可以說,“信任”是“待用快餐”得以運作的起點和基石。
“待用快餐”在很短時間里贏得熱情響應,西安、深圳、廣州、上海等地都有餐館和愛心人士加入活動,南京也有多家餐館已經或醞釀加入。這一事實充分說明,慈善事業具有深厚的民意基礎,向善之心深植于公眾心中;這一事實也清楚地表明,盡管面臨種種困難,增強和重建“社會信任”仍具有較為堅實的社會基礎。
引人注意的是,在給予“待用快餐”掌聲的同時,不少人也表達了善意的擔憂,比如:會不會有商家拿“待用快餐”做噱頭,收了錢不辦事或者不好好辦事?會不會有少數不自覺的人“蹭吃蹭喝”,消費公益人士的愛心?如此等等。不能說這樣的擔心沒道理,因為經驗告訴人們,無論是何種類型的慈善,經常會有人想方設法鉆空子、占便宜,這是人性深處的自私發酵;我們更應看到,雖有種種不如意處,人們的慈善活動并沒有因此而停止,而是在對慈善活動的修正和完善中繼續前行。面對“待用快餐”,首先應該給予的不是懷疑,而是信任,相信人皆有之的善心,也相信商家的基本誠信、弱勢群體的起碼良知。況且,這種信任指向的只是一盒快餐,試錯的代價完全可以承受。在此基礎上,再進一步考慮完善規則、增強監督,確保愛心不被自私者盜用。
信任是通向慈善的鑰匙,無信任則無慈善。“待用快餐”正在路上,期待著普遍而溫情的社會信任。作為博愛之都、全國文明城市,南京理應有更多富有責任感的商家、更多富有愛心的慈善者站出來,以我們的向善之心、施善之舉,為弱勢群體排憂解困,也為這座城市增輝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