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孤寡老人、流浪兒童、無家可歸者、找工作未果的青年等人群,希望領取一份“待用快餐”,請前往高新路糜家橋小區服務中心西側的“御上文化廚房”。在西安經營臺式餐廳的臺灣人高文麒,從13日起在他的餐廳每天提供5份臺式鹵肉飯,欲邀請弱勢群體免費享用,成為西安乃至全國首家“待用快餐”愛心餐廳。
“平淡慈善”、“家常慈善”、“寂靜慈善”,我更愿用這些詞語贊美“御上文化廚房”。
不管別人怎么看,不管外界存在什么樣的挑剔眼光,認真讓這種“好”落實到位,通過自己的行為給他人尤其是弱勢群體帶來無盡的精神溫暖,讓他們覺得,自己從來就沒有被忘卻和遺棄;讓更多人認識到,無論周圍環境如何不純凈,甚至是很污濁,只要自我信仰美好,那種美和慈善就能穿越世俗,穿越偏見,抵達輝煌。一個默默無聞的“平淡慈善”,卻讓人們重新點燃對美好的人際關系、人情溫暖以及社會真善美的再度信任、熱情擁抱,推動社會積極進步,真是難能可貴。
美國心理學家霍金斯20多年的研究成果顯示,“善有善報”有科學道理,任何導致人的心理振動頻率低于200的狀態都不利于身體健康,比如驕傲輕蔑、憤怒仇恨、恐懼焦慮、憂傷懊悔、冷漠絕望、罪惡譴責、羞愧恥辱等;而從200到1000的頻率則有助于身體健康,比如安詳極樂、寧靜喜悅、愛與崇敬、理性諒解、寬容原諒、希望樂觀、忠誠信賴等。在慷慨幫助別人時,人的心理震動頻率保持在了250以上,就能給自我、社會和周邊帶來更多的快樂和精神幸福。——“家常慈善”等慈善人士,也能得到更多的快樂和心理幸福。
我們不是大老板,更不是億萬富翁,但這絲毫不影響我們對慈善的信仰和堅守。富翁可能會有轟轟烈烈的“慈善大手筆”,比如陳光標的“激情慈善”、“高調慈善”等。我們——小人物,自然有小人物的慈善品格和格調,錢不算多,事不算大,一粥一飯,平凡自然,波瀾不驚,淡定從容,因為行為堅定,信仰綿長,仍是一種值得敬仰的慈善壯舉。因為慈善的最高境界不是金錢堆砌,而是在心。
不要忽略和輕視這種“平淡慈善”,因為它有充分、充沛的精神支撐,有源源不斷的民意支持,有篤信不疑的慈善品格。所以,當這種所謂的“小慈善”不斷發展,久而久之,就是一種蔚為壯觀的精神力量。汪洋大海就是由涓涓細流構成的,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平淡慈善”、“家常慈善”同樣能成就“大慈善”,成為耀眼的慈善亮色。
曾幾何時,我們的慈善心靈被“郭美美事件”碾壓而過,造成了巨大的創傷,讓很多人認為慈善精神已經扭曲,慈善品格已經墮落。很多人因此遠離了慈善。可是,在偏僻的城市角落,卻仍然有不倦的慈善熱情,有來自民間和草根的樸素慈善,這種行為充分告訴我們,慈善行為和品格從來就沒有消失過,慈善信仰從來就是堅定、堅強的。它會選擇恰當的方式,給社會、自我、他人以及慈善精神帶來無聲推動。有了這種風雨無阻的堅守,慈善一定能得到更從容、更穩健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