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鳳凰古城是否過度開發、怎么規范過度開發,都應在立足古城保護的基礎上,按照市場規律來調節。鳳凰地方政府如果過度干預,豈不是濫用“政府的手”?
近日,新華社記者從湖南鳳凰縣政府獲悉,當地正就一項“去商業化”新政征求意見:引導古城商戶外遷、轉移、升級,鼓勵居民恢復真實的居住生活狀態,不再從事商業經營。鳳凰縣政府稱,這一政策主要是為了防止古城“商業過度開發”。
鳳凰古城的“圈城收費”,在各界的質疑中,還沒個是非定論,當地政府又要推出“去商業化”的新政。“去商業化”聽起來是個好事,可把古城圈起交給公司經營,且政府在其中占相當股份,這是專家眼里最不可取的“商業化”。鳳凰地方政府不先反思自身行為,倒惦記居民的那點小生意,讓人大跌眼鏡。
房產是居民自己的,做不做買賣也是個人權利,只要不違法違規,政府就無權要求居民“去商業化”。此前,輿論就指出,鳳凰“圈城收費”有與民爭利之嫌,現在當地謀劃的讓本地商戶外遷,更是赤裸裸的與民爭利。
很多地方在運營古城時,都喜歡將原住民遷走,然后再雇人在老城“上班”展示風俗。可沒有了原住民的“人造古城”,所謂“真實的居住生活狀態”又從何說起?這反映的是地方政府病態的“計劃思維”,把居民視為政府謀利的障礙,而不是有自身利益訴求的個體。其結局往往是既損害原住民利益,古城也走不出過度商業化的困局。
近年來,一些本有人文底蘊的景區確實面臨過度商業化的危險,鳳凰古城也不例外。但究其病根,往往是地方政府為了利益,在背后推波助瀾,引進私人資本加以商業開發,投資者為了收回成本,自然不會考慮景區的長遠。居民的商業行為,只是順應景區的商業氛圍而已。
所以,要“去商業化”,地方政府首先要跳出利益之爭,在景區的規劃和監管上盡到責任。居民的商業經營和“真實的居住生活狀態”并不矛盾,只要當地政府做好、做細規劃,引導居民從事一些和當地民俗相稱的經營,防止居民經商時破壞舊有建筑風格等,那居民經商無論對古城生態還是對游客,都是有利無弊。讓居民生活自由穩定,政府提供好公共服務,這才是古城健康發展的保證。
鳳凰古城是否過度開發、怎么規范過度開發,都應在立足古城保護的基礎上,按照市場規律來調節。李克強總理說,要“把錯裝在政府身上的手換成市場的手”。鳳凰地方政府如果過度干預,豈不是濫用“政府的手”?
鳳凰古城的當務之急,是政府首先從“商業過度開發”中抽身,將監督權和經營權分開。否則,瞄準居民利益的“去商業化”,怎么看都是與民爭利,難得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