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東臨沂沂水紀王崮(天上王城景區)春秋墓葬的考古發掘又有了新的發現,與之前不少專家推測是一處地位更重要王侯級別大墓不同,考古發掘顯示,二號墓竟為一座未完工的“空墓”。



二號墓是個“半拉工程”
紀王崮位于山東省沂水縣城西北約40公里處泉莊鎮,山下四周村莊環繞。2012年崮頂春秋大墓被天上王城景區施工“驚醒”之前,墓主曾在此海拔577.2米的高山之巔藏身約2500年。由于這種“葬身于山崮之巔”的墓葬形式放置全國周代考古中,也堪稱首次發現,引起了學術界和社會的廣泛關注。
2013年9月至10月,經國家文物局批準,山東省考古所聯合臨沂市文物考古隊、沂水縣博物館對一號墓南側的二號墓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在其開口處的現代墊土層以下,挖出一個沒有建完的巖坑豎穴墓,該墓在山體頁巖上鑿出,東西長約25米,因遭破壞南北寬度不明。
從平面看,二號墓又可分東、西兩部分。西部上部被破壞,坑底有一層填土,坑南壁有類似要鑿出二層臺的結構。一位現場考古人員推測,當年有可能是為建設墓室所挖;東部也遺留南、北兩個二層臺面,其中北二層臺寬6.68米,巖層上尚遺留5個分布有規律的圓形或橢圓形柱坑,推測可能是與墓葬有關的建筑。南二層臺大體呈長方形,長約6米、寬約2米,臺面比較平整。二號墓東壁南段還有殘長6.6米的石砌墻,功能不詳。
在墓底填土中,考古人員發現夯打痕跡,以及東周陶片、獸骨和海螺等遺物,局部可見黑、白色灰痕。
根據考古發掘過程中得到的各種信息,考古人員認為,紀王崮二號墓是一座正在開鑿中、并未完工的大型墓葬。其墓壙結構基本已成型,但細節上尚未完成。除填土中的遺物外,墓中未見任何人工制品、人骨和隨葬品,顯示這座苦心開鑿的大墓并未被使用。
古國兵敗導致建墓半途而廢?
2012年紀王崮春秋大墓一號墓考古可以說是高潮迭起,發掘結束后,眾多隨葬青銅器、玉器、古代樂器等被裝箱,運抵山東博物館展覽,進而存入沂水縣博物館。而考古中也產生諸多疑問,比如,墓主到底是那個古國的國君或諸侯?是男是女?死后為何葬身高山之巔?今天的紀王崮在2500年前是否就是一個“亦居亦葬”的空中王國?揭開上述疑問眾人紛紛寄希望于二號墓的發掘。
二號墓發掘前,多位考古專家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根據經驗,二號墓所處的位置較一號墓更重要,可能預示墓主身份地位更顯赫。
山東省考古所考古領隊郝導華認為,二號墓發掘過程中,他們發現當年建墓中采取分工合作方式進行,工人按平面圖被分成若干組分工進行。現有記載紀王崮的文獻資料比較貧乏,一號墓考古中,不少考古專家對于一號墓墓主的國別也存在較大爭議。而如此大規模的二號墓葬在開鑿過程中卻戛然而止,其背后的原因更是引人深思。他們推測,原因可能與崮上諸侯戰敗或者其周邊政治形勢發生重大變故來不及建完墓葬有關。因此盡管此墓是一座“空墓”,但其重要性和考古研究價值猶勝于一號墓。
另外,未建完的二號墓真實展示出古人在崮頂建筑大墓的步驟和方法,這些若在下步原址建設的博物館中再現,將非常有趣。
沂水紀王崮春秋大墓考古一直吸引著國內考古界的關注。2013年,國內權威考古專家到現場勘查后,認為一號墓東北角遺留的成排圓坑,應是當年宮殿建筑的柱洞,顯示這里更早之前曾是一片宮殿區,基址被后來建設的一號墓所打破。而發掘者認為,這種圓坑,在二號墓中重現,理應還是與墓葬有關的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