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號,請問你感覺怎樣?”“感覺良好,完畢!”隨著天地間的這一對話,神十航天員開啟了“宮中”生活。昨天,航天員對天宮一號進行在軌維護,為在失重條件下更好地保持身體平穩,航天員們當起“維修工”,將天宮的軟地板換成了硬地板。
□首次維修
地板先拆再裝由軟變硬
進入天宮一號后,航天員們可忙開了。昨天上午,他們做起了“維修工”。地面人員對天宮一號艙內環境進行檢查確認后,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向航天員下達了開展內裝飾材料更換試驗的指令。
航天員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身著藍色工作服,按照工作計劃互相配合、密切協作,拆除了天宮一號原來鋪設的軟質地面材料,換上了硬質地板和新的限位裝置。
原先在天宮一號上,只有蹬“自行車”鍛煉的一塊是硬地板,神九航天員回地面后反映,走在硬地板上感覺更舒服,也更容易控制姿勢。于是神十航天員就多了一項“換地板”的任務,這也是天宮一號的第一次“人工維修”。
專家介紹,更換硬質地板,更加有利于航天員在失重條件下保持身體穩定,將為航天員在太空工作生活創造更加方便、舒適的條件,同時也為未來空間站航天員在軌維修航天器積累經驗。根據國外長期飛行的統計,由于沒有重力,在天上完成同一類型的操作,消耗的時間比地上要長。
下步維修將更換密封圈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武平在發布會上介紹,神十任務在軌期間,除對天宮一號的地板進行更換外,航天員還將對密封圈進行更換。這些實驗都是為空間站的建造儲備技術、奠定基礎。
載人航天器需要完全密封,才能隔絕外太空,以保障航天員的生命安全。
密封圈是保障長期工作的航天器內部空氣環境和航天員生命安全的保護神。
航天器由于舷窗、艙蓋、發動機噴口、穿艙電纜等不得不滿身開孔,光飛船上就有直徑短到8毫米、長到8米多的各種密封圈數百個。據了解,“天宮”密封件規格達20多種,大的密封圈有1米多,最小的有十幾毫米。
因為長期在太空飛行,密封圈在高真空、零下70℃至零上200℃環境中長期使用,在強紫外輻射、帶電粒子輻照和原子氧等特殊的環境下,可能產生降解、老化和龜裂,為保持高度可靠的密封性能,就需要進行必要的更換。
□宮中過夜
1.宮里空氣質量良好
盡管去年神九返回之后,天宮在無人狀態下密閉飛行了近一年,但檢查顯示,宮里的空氣質量仍良好,各種平臺工作狀況正常、濕度溫度滿足載人環境的要求。
前天晚上十點,神十航天員結束工作開始休息,度過在“宮中”的第一夜。與神九一樣,3名航天員不能都呆在天宮一號里睡覺,需要有1名航天員到飛船去“值夜班”,以免發生問題可及時處理。
所不同的是,神十任務中,航天員們可以邊睡覺邊值夜班。為什么呢?原來地面科技人員加強了對天宮一號的監控監視,必要時可喚醒值班航天員,這樣一來,他們就有多休息的時間,以保持更高的工作效率。
2.按照北京時間作息
神十和天宮組合體正以每秒7.8公里的速度,在距離地面300多公里的軌道上運行,約每90分鐘就繞地球轉一圈,這意味著每過45分鐘,就有一次白天與黑夜的轉換,當我們在地面度過一晝夜,航天員已在天上看了16次日出日落。
聶海勝、張曉光和王亞平在組合體重,按北京時間作息,而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約8小時睡覺,8小時工作。
因為此次是中國載人航天第一次應用性飛行,所以航天員會做很多新鮮的實驗,實驗設備都已掛在了艙壁上,每個袋子都包裹專門一項實驗器具,這些實驗工作占到他們一天當中的大部分時間。
3.“寢室”用簾子隔開
為讓航天員們更好地休息,“寢室”被安排在天宮前部,用簾子與外面隔開,形成一個相對私密的空間,睡袋就固定在光線較暗、噪音較小的艙壁上。
不要看到里面豎著的睡袋而感到奇怪,在太空航天員可以“站著”睡,因為微重力環境下,也就無所謂站著還是躺著睡了。但如果航天員鉆進睡袋就睡,醒來就可能飄到其他地方了。
因此睡覺前,他們要先把睡袋固定住,把睡袋的頭和腳固定在睡眠區內,既可以靠艙壁筆直地豎起來,也可以靠著天花板。與神九的航天員一樣,神十航天員也有各自的睡袋和睡具,如眼罩、防噪音耳塞。
這個“寢室”還有一些小家具,比如讓航天員存放小物品的掛袋,可放書籍與電腦的黑色可折疊小桌板,還有獨立的燈,可以讓航天員在這里看看書、聽聽音樂。
4.睡得好不好看腕表
因為每天有16次太陽的東升西落,航天員在太空中久了,“生物鐘”就會被打亂,容易在飛行中失眠。睡覺時,他們手上戴著一個腕表,主要檢測航天員的睡眠、清醒生物周期,睡得香不香,就由這塊表說了算。
在太空這種特殊的環境中,大部分航天員的睡眠是斷斷續續的,一般1-2小時醒過來一次。為了讓航天員休息得更好,此次神十航天員將“減負”,減少進行生理檢查、檢測的次數和頻率。
有時,航天員待久了也會產生一份特殊的感情而睡不著覺。神九航天員劉旺透露,在天宮度過的最后一個晚上,他躺在自己的睡袋里,眼睛一直在看睡袋旁邊的舷窗,想著從這個角度看蔚藍色的地球恐怕是最后的機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