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7年起,每年不請自來的滸苔綠潮牽動著島城人民的心,“打滸”也成了青島每年夏天都無法繞開的一項工作,尤其是2008年抗擊滸苔災害,很多島城市民仍記憶猶新 。但隨著人們對滸苔了解的日益深入,對其可能造成的危害的看待也越來越理智和淡定,尤其是背靠青島強大的海洋科研優勢,滸苔的防治與應用連年都有突破性進展。的確如此,隨著對滸苔成因及走向的深入了解 ,滸苔應用的逐漸成熟,治理經驗的不斷豐富,從政府到百姓面對滸苔時都淡定了許多。
■成因環境適宜,滸苔繁殖迅速
國家海洋局海洋一所的科研人員每年都會對黃海海域的滸苔綠潮進行跟蹤研究,研究發現綠潮藻大多是機會種,黃海漂浮綠潮藻優勢種滸苔對環境條件具有很強的適應能力,廣溫廣鹽且光能利用效率高,對營養鹽具有很高的吸收效率,使其保持指數生長速度。海面聚集漂浮的滸苔日生長速率可到達10%%~ 37%,與其他藻類、海草和浮游生物相比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漂浮滸苔強大的繁殖能力和生長能力被認為是導致其生物量快速增長而引起綠潮暴發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海藻種質庫研究團隊自2009年起,對黃海南部海域進行了多站位連續調查,并開展了實驗室內的滸苔生物學基礎研究。研究結果表明 ,每年3至5月份,海水的富營養化加劇,在此期間,不斷升高的海水溫度、光照以及富含營養鹽的海水,有效促進了滸苔微觀繁殖體的快速生長。
■治理防線擴大,還用上動植物
黃海水產研究所的王飛久研究員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遮擋陽光影響底棲藻類生長、消耗氧氣導致海水缺氧影響其他海洋生物存活、影響美觀產生腥臭氣味有礙觀瞻,這三點是公認的滸苔三大罪狀,因此防治和清理滸苔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在治理滸苔上,青島從最初的依靠人海戰術到借助“海上收割機”等先進工具,再到如今的提前預警設置“三道防線”,治理的手段可謂越來越先進和高效。
縱觀全球,深受綠潮困擾的絕非青島一處。在美國佛羅里達州,同屬綠藻門的滸苔的近親江籬和松藻每年都讓當地政府頭痛不已。在歐洲,綠潮泛濫已經有近30年的歷史。丹麥的羅斯基爾德、荷蘭的威斯密爾礁湖,甚至著名的威尼斯,都遭受過以滸苔和石莼為代表的綠藻的大規模襲擊……
王飛久研究員提出一種思路,可以將滸苔治理的防線從青島近海提前到滸苔最初還未成規模的海域。“可以根據每年的滸苔走向監測結果,提前行動,在滸苔尚未形成規模前予以清理,在遠海治理一天,可能頂在青島近海治理十天。”
除了機械手段,青島的科研單位也將目標瞄準了有助于清理滸苔的動植物。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藻類種質科研團隊成功培育了海黍子、銅藻等“海洋蔬菜”,這些藻類繁育不僅能提供更為豐富的市民的餐桌,其在生長的過程中能吸收海水中的氮、磷等,降低這些營養鹽的濃度,相當于跟依賴這些營養鹽迅速繁殖的滸苔搶奪“口糧”,能有效遏制滸苔的迅速生長。
素有“滸苔清道夫”之稱的籃子魚,近日也從廣東空運到了城陽,在經過了試水后,籃子魚開始陸續放苗。據悉,城陽今年將計劃引進50萬條籃子魚并在海參池大面積推廣,可以有效的治理滸苔在養殖海域的泛濫。
■應用渾身是寶,產業化有難度
每年都來惹麻煩的滸苔其實本身富含糖類、蛋白質、粗纖維及礦物質等營養成分 ,同其他經濟藻類一樣,滸苔有著重要的應用價值。
自2008年 11月,科技部正式啟動“滸苔大規模爆發應急處置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重大應急科技專項,該項研究在滸苔生物學基礎與爆發生態過程、滸苔災害監測預警、滸苔圍撈清除、無害化處理與資源化利用技術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除了國家專項研究,2008年以來,青島憑借強大的海洋科研優勢,針對滸苔的利用價值開展了大量研究。
在中國工程院院士管華詩的眼里,滸苔可以提煉出寶貴的海洋寡糖。寡糖與一般的糖相比,具有抑制血壓升高、熱量低,不易致人發胖、防止齲齒、提高人體免疫力的功能。
位于青島市膠州灣工業園的中國海洋大學生物工程開發有限公司已成為亞洲地區海藻肥料研發的領航者。滸苔已被變廢為寶,成為發展藍色經濟、服務綠色農業的重要資源。該公司利用滸苔等原料加工海藻肥,可日處理滸苔3000噸。目前,滸苔肥料的開發利用已經達到了100多種。
滸苔死亡后還能產生甲烷,也就是沼氣。沼氣是清潔能源,可立即建設幾個大型沼氣站,可利用現成的煤氣管道,將沼氣輸送到千家萬戶,居民可用沼氣做飯、煮水和取暖等。讓滸苔垃圾變成資源,是很具有可操作性的。
盡管滸苔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但由于滸苔來源存在季節性短缺的情況,在滸苔產業化過程中存在著原料不足的問題。
相關鏈接
島城60年藻類馴化應用史
對于海藻的馴化 ,島城科研人員早在60年前就已經有了深入研究。依托中國海洋大學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黃海水產研究所、國家海洋局海洋一所等駐青科研單位 ,強大的科研力量讓青島的藻類應用研究一直走在全國乃至世界的前列。上世紀50年代以前,老百姓的餐桌上很少有海帶的身影,因海帶富含碘,只有患有碘缺乏癥的人才舍得花重金購買海帶以補充碘,那時的海帶與其說是食物不如說是藥物。據黃海水產研究所的王飛久研究員介紹,當時的中國的海帶產量很低,其中有80% 是用來提取碘,剩余的不到20% 才是用來食用的,而且多是給沿海的一些有錢人吃的。
后來海帶在青島規模化養殖取得成功后,海帶養殖迅速擴散到了煙臺、威海、大連等其他北方沿海城市。“現在海帶的主要功用早已從提碘到變成食用,現在年產近90萬噸海帶,有超過80%即70多萬噸是用來食用,其余的才用作碘源。”王飛久研究員介紹。 “黃官1號”海帶
今年年初王飛久研究員與福建企業聯合選育并申報的海帶“黃官1號”,獲得水產新品種證書。“黃官1號”的葉片寬大肥厚,中帶部近一米寬 ,足足比普通海帶“腰圍”粗了一倍多。與普通海帶品種成熟水溫僅為 16℃相比,“黃官1號”耐 21℃高溫 。此外,鮮嫩可口的“黃官1號”出菜率高出普通品種20% ,現累計養殖面積達 30多萬畝。
海帶主要能加工成食品菜的部分是中帶部,而普通的海帶品種瘦長,中帶部僅為30公分寬。相比之下,“黃官1號”可謂是“膀大腰圓”,它的中帶部達到60公分寬 ,而且葉片格外肥厚,哪怕海帶邊緣的厚度也不遜色。
鼠尾藻
鼠尾藻的用途非常廣泛,不光是海參的飼料,可以用于美容、醫藥化工保健品等領域。鼠尾藻的成分中褐藻多糖抗氧化活性成分,可以制成女性防衰老的美容產品,此外還可以用于降血壓、降血糖等醫藥用途。除此之外,鼠尾藻還有高效吸收氮磷營養鹽和富集重金屬及抗菌活性,可用于工廠化養殖廢水的凈化處理。然而隨著潮間帶遭到破壞,鼠尾藻賴以生存的地盤沒有了,鼠尾藻也成了稀罕物。在島城科研人員的不懈努力下,在青島消失多年的鼠尾藻目前已經在仰口、城陽、膠南海域人工養殖成功。海麻線
老青島人都吃過一種叫“海麻線”的藻類,這種藻類的學名就叫萱藻,但隨著生態環境的變化,這種海邊常見的海藻卻變得難覓蹤跡。中國海洋大學由宮相忠教授承擔的十二五國家“863”現代農業技術領域海水養殖種子工程——萱藻苗種繁育技術研究獲得突破。經過課題組八年攻關,如今在長島海域50畝示范區里,海麻線的長勢格外茂盛。本欄文/本報記者 景毅 圖/黃海水產研究所、中科院海洋所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