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責人二:現在生意不好。
記者:你們現在收得多嗎?
后勤人員:不多。
負責人一:現在光盤行動,他們收不到了。搞得以前收泔水的人給我們提意見了,說收不到。
調查中記者發現,隨著“光盤行動”日漸深入人心,餐飲企業的食物殘余量也明顯減少,但是在大學食堂,記者卻有意外發現 。在這所大學餐廳進門處的收餐臺,服務人員正熟練的將同學們送來的餐具進行分類,然后將剩余的飯菜倒進泔水桶中,收餐臺旁擺放著一大一小兩個泔水桶已經裝滿。記者查看了泔水桶,基本上是同學們沒吃完的米飯,肉類和蔬菜,像這樣的收餐臺一樓就有三個,二樓有兩個, 在前往食堂二樓的樓道內帖著光盤行動的海報,上面寫著“先光盤后清桌、節儉文明你我”的宣傳標語。二樓的炒菜區,這三位女同學吃完飯正在聊天,餐盤里卻剩下大量未吃完的飯菜。旁邊的餐桌,就餐的同學留下吃剩的菜和大半盤米飯就離開了。很多學生都把裝著剩菜剩飯的餐盤放在收餐臺,記者觀察一段時間后發現,多數女生都會剩下一些米飯,而且幾乎所有人的飯盤內都剩有沒吃完的食物。米飯、白菜、蒜苔、冬瓜湯、香腸,魚,幾乎每一種食材都有剩下的。記者仔細查看一樓和二樓的五個泔水桶,每一個泔水桶基本上都快裝滿了,記者粗略地估算了一下,一個盛滿的泔水桶以最少的100斤計算,一頓晚餐最少要浪費至少500斤的食物。在一旁清理餐臺的服務員說,學生們就餐時浪費很嚴重。
經濟半小時記者:現在一頓的話,能剩這樣的桶幾桶?這個已經滿一桶。
服務員:這是今天這一頓。
經濟半小時記者:今天這一頓?這已經一桶多了。
服務員:一頓要一桶多。
這名服務員熟練的將一盤盤剩下的米飯和蔬菜倒進泔水桶中,只是一個簡單的動作,這些沒吃完的食物就變成了泔水 。
經濟半小時記者:你們這個餐飲垃圾是怎么處理的?
服務員:每天都有專門的人過來拖呀。
經濟半小時記者:就是泔水。
服務員:都有人拖。
當記者詢問泔水收集人員的電話時,餐飲單位的后勤人員均表示不清楚,對于每天泔水的產生量也從未統計過。
服務員:我還真不知道他的電話號碼。
記者:他每次怎么來的呢?
服務員:他有時偶爾來一次。
記者:你們一天多少量?
服務員:這個誰知道,從那知道?
隨著調查的深入,記者發現,除了大學食堂浪費現象嚴重外,一些工廠的職工餐廳的食物浪費的現象更為嚴重。這是一家空調制造企業。記者午餐時間進入職工餐廳,就看到四個已經裝滿的泔水桶,裝的基本上都是未吃完的飯菜,在這里就餐的工人,將吃剩下的飯菜倒入收餐臺中,記者留意到,大部分工人都會剩下飯菜。
記者:這么多沒吃完不浪費啊?我看你們都沒吃完,不浪費。
面對記者的疑問,就餐的工人都默不作答。隨后記者找到了該職工餐廳的負責人。
記者:你們現在有多少員工就餐呢?
餐廳負責人:大概七八百人。
記者粗略計算了一下,以每桶泔水80斤計算,四桶泔水320斤,以800人就餐算的話,平均每人產生的泔水就高達0.4斤。為何職工餐廳會產生如此之多的泔水?在另外一家工廠食堂,記者找到了答案。
記者:你們一天能收多少泔水?
餐廳員工:你看。
記者:一桶是吧?
餐廳員工:對,已經滿了。
記者留意到,這個直徑接近半米,高接近一米的圓桶已經基本裝滿,靠近窗口的圓桶也裝了一大半,但是餐廳的員工告訴記者,因為是周末,吃飯的工人少,今天的泔水量已經比平時少多了。
餐廳員工:我跟你講,我們這個食堂泔水很多,一上午就4桶。
記者:為什么這么多?
餐廳員工:還有時候6桶。為什么這么多!我們這的飯免費,盡管吃,5塊錢3個菜一個葷兩個素,七塊蓋澆飯什么的。
記者:因為免費,所以大家吃不完就多打一些。
餐廳員工:你說管著他不讓他多打,不行,說吃不飽。打多了吃不掉就往這里面倒。
記者:這真可惜。
餐廳員工:你看這可惜。有管理員管也管不住。
這名餐廳員工告訴記者,她經歷過非常艱苦的日子,每天看著這么多新鮮的食物直接就變成了泔水,又心疼又著急,可是食堂沒有相應的措施來管理,她也無可奈何。
餐廳員工:有點干飯盛這么高,就吃這么一點。倒了。
記者:打飯是自己打啊?
餐廳員工:是啊。
記者:那為什么要盛那么多呢?
餐廳員工:小孩子,沒辦法啊。他吃夠了,米飯就不吃了。
記者:這可以養活多少人?
餐廳員工:我們看著都可惜。我們是過來人,過過窮日子,看著心疼。
回收中心原料不足,“泔水”都去哪了?
在過去,公款消費的餐廳,尤其是高檔餐廳,是餐飲浪費的重災區,而在各部門的嚴格整治下,這個歪風是暫時剎住了,現在,低價,免費供應的集體食堂,卻成了餐飲浪費的新主角,而這樣的浪費所白白消耗的資源,并不僅僅體現在餐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