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里直接行搶者有3起  

  發生在城區里的3起孩子被拐案中,有2起為嫌疑人通過誘拐方式將孩子拐騙。記者分析發現受害的孩子均在社區里被人以各種理由騙走,旁邊當時都有人看護。如今年7月5日發生在濟南槐蔭的智障孩子李華被拐案中,嫌疑人對其一旁的市民聲稱是李華的鄰居,之后又給孩子飲料喝,然后成功帶著孩子離開。

  而發生在農村的5起案件中,有3起為當街強行劫走。

  2010年8月8日,濰坊高密市李家村,2歲的孩子洋洋,在其母親騎自行車載著在村口行走時,直接被兩名男子從手中奪走,后來高密警方將兩名作案者抓獲,將孩子解救。

  2010年12月13日上午,在青島即墨城區,一名兩歲女嬰在其奶奶的牽領下外出時,一名男青年上前將其搶走。專案組民警后在聊城將三名嫌疑人抓獲,案發26小時后,女嬰被解救。據了解,當時三人曾經幾次預謀出手一直未得逞,最終看到女嬰由老人看護后搶走孩子。

  2012年,莒南16個月大男嬰當街被搶的信息,在當地曾轟動一時。當年5月19日,村民莊見英帶著16個月大的兒子回家時,被兩名騎摩托車的男子將孩子抱走,自己還遭到毆打。幸運的是,警方在48小時的時間里,抓獲了三名犯罪嫌疑人,將孩子追回。

  多名嫌疑人身負案底  

  記者檢索多起近年來發生在我省的兒童拐騙案中,有嫌疑人被抓獲后,民警調查后注意到,多起案件中,嫌疑人均身負案底,其中,有案件嫌疑人曾經被判刑10次。

  在濟南槐蔭15歲智障少女被拐案中,警方在將孩子解救后,發現嫌疑人系康某,濟南市長清區人,今年50多歲,有多次前科,因盜竊等罪行曾經被10次判刑,于半年前剛剛刑滿釋放。

  同樣是在嘉祥兩名女孩遇害案中,嫌疑人王某某在老家的口碑并不好,有村民向記者透露,王某某曾在多年前因為猥褻女童被判入獄,而有村民介紹,王某某不止一次入獄,出獄后很少回家。

  發生在今年5月20日濰坊安丘的8歲女孩拐騙案中,嫌疑人孫某向警方供述,此前其曾盜竊機動車案件多起。

  留守、流動兒童是高危人群  

  公安部刑偵局打拐辦主任陳士渠在2013年5月25日國際失蹤兒童日曾透露,留守兒童、流動兒童正成為被拐賣的高危人群。

  嘉祥“7.21兒童遇害案”的發生地位于疃里鎮大張村,因為村子靠近國道,當地村民介紹,村內的治安情況比較復雜。除了在家種地,當地不少村民都外出務工。兩名遇害女童中,張詩晨的父親在新疆務工,母親和奶奶都在村子附近打零工。

  2014年5月18日,臨沂羅莊區杜家三崗村3歲半的女孩小詩慧在家門口附近玩耍時突然失蹤。經過調取監控發現,小詩慧是被一名形跡可疑的女子用電動車帶走,疑為被人販子拐騙,前后過程僅54秒。后在5月23日,警方將孩子找回。

  針對各地出現的拐騙兒童案件,網絡上的一款“兒童防騙防拐手冊”迅速風行,記者注意到,多地公安部門也通過官方微博,對該手冊進行了轉發。手冊中主要包含“三大常見騙術”,“孩子走失六大高發場所”,“發現孩子丟失怎么辦”等部分。若發現孩子丟失,文中還提出了“十人四追法”,即母親原地不動,父親召集10人分粗細兩層尋找。4個人分別按照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在兩公里內沿著大路尋找,4個人前往火車站汽車站等方向尋找,范圍仍是兩公里以內。剩下兩個人一人報警一人呆在家里。

  同時,在今年5月25日的國際兒童失蹤日,我國首個兒童失蹤預警平臺正式投入使用。家長可在手機上下載客戶端,孩子的信息會記錄在后臺,包括姓名、性別、膚色、發型、聲音、長相、照片等。一旦發現孩子失蹤,家長能第一時間通過系統向公安部門報警,孩子的失蹤信息還會發送給已安裝預警平臺手機端的其他用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