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今天(18日)從山東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獲悉,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省發展改革委等15部門聯合出臺《促進700萬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落戶城鎮實施方案》,提出建立財政轉移支付、預算內基建資金、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與吸納農業轉移人口數量掛鉤機制。

  去年10月,省委省政府印發《山東省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提出到2020年,努力實現700萬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落戶,促進1000萬左右城中村居民完全市民化的目標。

  《方案》明確,建立健全由政府、企業、個人共同參與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建立多元化可持續的城鎮化投融資體制機制等。此外,財政轉移支付與吸納農業轉移人口數量掛鉤,我省目前在有些領域已有探索。2014年我省縣級基本財力保障獎補增量資金42.45億元的分配,首次將財政轉移支付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相應增加外來人口較多地區的標準支出需求和外來學生較多地區的教育支出需求,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對常住人口全覆蓋。

  《方案》起草人員告訴記者,財政轉移支付、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與吸納農業轉移人口數量掛鉤,是《山東省新型城鎮化規劃)》提出的;而“預算內基建資金”掛鉤,則是創新內容。記者獲悉,這部分資金由發改部門負責。

  “‘三掛鉤’對提高外來人口多的市、縣的公共服務能力是有益的。但是推進城鎮化,

  不能單純依賴政府,財政資金是有限的。必須建立機制引進社會資金,發揮市場作用。”省財政廳一位專業人士告訴記者。

  《方案》還要求,各市要年底前出臺戶籍制度改革的具體實施方案。各地要因地制宜,制定并向社會公布本地落戶標準,濟南、青島要全面放開普通本科高校畢業生落戶限制,不斷提高大學專科、職業院校、技工院校畢業生和技術工人等常住人口的城鎮落戶率。目前,我省已有13市出臺戶籍制度改革實施方案。濟南、德州、威海、棗莊四市還沒有出臺。

  就業保障方面,提出每年對48.5萬人開展就業技能培訓,開展崗位技能提升和轉崗培訓16.5萬人,創業培訓10萬人。

  在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方面,《方案》要求充分考慮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需要,合理配置和布局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資源,推進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并首次規定了非義務教育階段農民工隨遷子女受教育權利的保障目標:2017年農民工隨遷子女在輸入地平等接受學前教育、高中階段教育分別達到80%和90%以上。

  《方案》還提出,完善公共就業創業服務體系,實行城鄉統一的就業失業登記制度,確保農民工同等享受免費公共就業服務和就業創業優惠政策。保障農民工勞動合同、工資支付、社會保險等合法權益,為農民工按時足額繳存住房公積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