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片區開發為帶動,不斷打造新的區域增長點
近年來,濟南市突出產城融合、拓展功能,始終堅持老城改造和新區開發并舉、提升建設水平和管理水平并重,分類指導,創新機制,全力推進新型城鎮化。
加快重點片區開發建設。濟南以金融服務為龍頭、總部經濟為特征、高端商務為主導,舉全市之力加快推進總面積約3.2平方公里的濟南中央商務區建設,目前已建成商務樓宇200多萬平方米,入駐重點企業近450家。城區22個重點片區開發建設成效顯現,非遺園開園運營,漢峪金谷完成招租面積的75%以上,華潤興隆全面進入主體施工階段,華山片區75萬平方米安置房開工建設。
加快南部綠色發展和北部跨河發展。濟南南部山區的柳埠鎮建設改造穩步推進,門牙、藕池等鄉村旅游示范區加快建設,國家級新材料產業孵化器建成投用,鑫茂齊魯科技城一期投入使用,天橋區國家產城融合示范區申報方案編制啟動,南北兩翼發展滯后的局面初步改觀。
加快縣域經濟發展。濟南市對2012年以來針對平陰、濟陽、商河、長清的縣域差別化扶政策落實情況進行全面總結,出臺新一輪縣域經濟幫扶政策,創新性提出強區和弱縣區結對幫扶政策,不斷為縣域經濟跨越提升提供新的動力。
提升城市建管水平。上半年,濟南市完成基礎設施投資184億元,同比增長17.9%,高于固定資產投資增速3個百分點。一批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加快推進,石濟客專全線施工,城市軌道交通R1線開工建設,高快一體路網建設加快,二環南路高架橋部分主體完成,地表水轉換地下水綜合治理工程完成總投資的60%以上,工業余熱利用完成管網敷設23公里,第三垃圾無害化處理廠填埋場投入運行。
以新興產業為龍頭,加快產業轉型升級
濟南堅持高端引領,發展壯大金融、物流、文化旅游、交通裝備、機械裝備、食品藥品等優勢產業,及早布局新材料、新信息、建筑產業化、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編制對接“中國制造2025”實施方案和“互聯網+”行動計劃,積極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提高發展質量效益。1-8月份,該市完成公共財政預算收入415.6億元,增長12.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3個百分點,高于副省級城市平均水平2.2個百分點。其中,稅收收入322.4億元,增長12.8%,稅收比重77.6%。從地方稅收來看,房地產業、金融業貢獻顯著,分別完成地方稅收97億元、57.8億元,分別增長7.4%、17.8%,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增勢明顯,實現地方稅收7.8億元,增長18.6%。
繁榮發展現代服務業。為繼續深化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濟南市研究制定促進服務業加快發展的實施意見,出臺《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上半年,實現金融業增加值330.7億元,同比增長17.6%,房地產業增加值194.9億元,增長13.5%。軟件和信息服務業收入1015億元,增長22.3%,國內旅游收入275.9億元,增長12.7%,電子商務交易額921億元,增長43.9%,物流業增加值增長8%左右。
培育發展新興產業。濟南落實《山東省六大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指導計劃》,加快改造提升鋼鐵、化工、建材等傳統產業。新興產業逆勢走強,上半年,電子信息、節能環保、新材料、生物等新興產業增加值均增長10%以上,建筑產業化技術應用面積達到1608.5萬平方米。重汽集團曼系列產品銷售增長118%,帶動利稅、利潤分別增長14.8%和36.2%。二機床集團在手訂單33.9億元,增長44.3%。浪潮集團主營業務收入增長15.3%,齊魯制藥利稅增長29%,福膠集團生產增長40%,新能源裝備訂單大幅增加。
調整優化產能結構。濟南貫徹落實國發〔2013〕41號和魯政發〔2014〕4號文件精神,出臺化解過剩產能的實施意見,“十二五”時期淘汰落后產能任務提前完成。研究制定天然氣替代、電能替代實施方案,逐步提高清潔能源的使用比例。推動東部老工業區工業企業搬遷改造,計劃通過搬遷一批、保留一批和關停騰退一批,引導部分企業向縣域轉移發展,目前已搬遷改造和關停騰退企業17家,球墨鑄鐵廠搬遷正式啟動,計劃到2016年底完成搬遷改造企業38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