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態富民為目標,大力發展現代農業

  圍繞富裕農民、服務城市和增加生態空間,濟南大力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組織,加快農業產業化步伐,搞好扶貧攻堅,促進農民增收、城鄉一體發展。

  積極推進農業現代化。濟南夏糧連續十三年豐收,新增市級都市農業園區24家,“三品一標”農產品達到960個,上半年規模以上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發展到7183家,帶動發展專業鎮16個、專業村336個。銷售收入過10億元龍頭企業達到10家,入社成員20.3萬戶,家庭農場從業人員2600余人,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5%以上,“掌上農業”APP開通運行。

  加快農村綜合改革。全市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任務基本完成,農村產權市場體系建設開局良好,年內完成6個縣級農村產權交易中心和35個鄉交易所建設任務,明年交易服務平臺覆蓋到全市所有涉農鄉鎮。組織開展“千村五化提升”行動,美麗鄉村建設邁出新步伐,在全市推廣了農村合同監管、項目競標的經驗做法。推進政策性農業保險,小麥入保面積達263.7萬畝,入保率達83.3%。

  開展農村精準扶貧。濟南審核推進全市100個特困村產業扶貧項目,投入專項扶貧開發資金5780萬元,基本確定135個貧困村產業項目,覆蓋7579戶貧困戶、2.14萬名貧困人口。創新扶貧模式,投入5000萬元扶貧資金實施投資收益扶貧,用于增強村級組織服務群眾能力,保障村內貧困戶基本生活。

  以科技創新為引擎,強化創新驅動發展

  濟南深入推進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試點,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特別是發揮省會城市科教資源優勢,鼓勵支持科研人員創新創業,打造穩增長調結構的新引擎。加大創新載體培育。截止目前,濟南建成6個國家級科技園區、10個火炬計劃特色產業基地、6個國家級科技孵化器、1條國家級特色商業街區、500多個創業創新載體,省內首支科技型天使投資基金設立,初步形成“一縣(區)一園區,一園區一特色”的特色產業園區發展格局。上半年,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41.9%,工業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增長19.7%。

  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濟南加快與省科技廳、山東大學共建山東省工業技術研究院,推動以山東師范大學為主體建設大學科技成果轉化基地,規劃建成8家泉城眾創空間,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工作也在積極推進。目前全市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達23家,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4家,技術中心企業新產品貢獻率保持在40%以上。

  鼓勵科研人員創新創業。制定實施《關于發揮省會優勢打造科技人才創新創業高地的若干政策措施》,充分釋放駐濟高校、科研院所等創新主體活力,新創辦科技型企業100余家,在濟南創新谷建設占地1200畝的研發及產業發展基地,推動工業設計產業加快發展。

   以“一帶一路”為契機,加快開放型經濟發展

  為把握國家啟動實施“三大戰略”和中韓、中澳自貿協定相繼簽訂的新機遇,濟南認真落實國家《關于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若干意見》和山東省《促進外貿穩定增長和轉型升級若干政策措施》,加快融入“一帶一路”,大力開拓市場穩定外需,進一步推進外經外貿工作。

  著力穩定外貿增長。濟南年內增加外經貿扶持資金1000萬元,專門用于對進出口增量、開拓國際市場、信用擔保等方面的支持。改善外貿發展環境,濟南海關對外服務平臺啟用,濟南綜合保稅區開展保稅展示交易、批次進出集中申報等6項制度創新。積極開通國際全貨運航線,濟南—韓國仁川全貨運航線正式開通。1-8月份,全市完成進出口總值65.2億美元,下降5.5%,比全省高10.8個百分點,其中出口40.2億美元,增長1.8%,連續4個月實現正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