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橋帝國

  山東首富的凌厲擴張

  山東鄒平縣魏橋鎮又迎來一個悶熱的黃昏。

  汽車和電動車擠滿了馬路,穿著藍色制服、拎著黃色頭盔的電廠工人穿插在擁擠的車流中,鳴笛聲、叫賣聲、孩子的哭聲、啤酒瓶倒落桌面的磕碰聲,凝和著空氣中的熱浪上下起伏。

  沿著主干道一直往小鎮西端走,路上的煤灰逐漸多起來,道路被染成黑色,不時有運煤的福田大卡咆哮著碾過路面。不遠處,數十米高的煤堆和直插暗灰天空的冷卻塔赫然入目,三個熱電廠在道路南側依次向西延伸開去。在電廠東邊不遠處,工人的住宿樓、影劇院、辦公大樓、幼兒園、診所,緊密相鄰,渾然一體,形成一個獨特的企業小社會。

  這里是魏橋創業集團(以下簡稱魏橋)的一個普通廠區,也是其董事長張士平經營的神秘帝國里一個微小的角落。他的整個集團擁有企業14家,員工16萬,下轄7個生產基地,10個工業園,十幾個大型紡織工廠,10個電廠和8個鋁廠,其總資產937億元,2011年開始以1615億元的營收殺入財富世界500強。與之伴隨的,是張氏家族以數百億元的財富登上各類排行榜,成為 “山東首富”。

  魏橋之巨、家族之富原本不為外界關注。直到2012年,一則“魏橋自建電網的電價比國家電網便宜1/3”的消息引爆輿論,批評與贊譽同時包圍了這家原本低調的企業,數十家媒體涌入魏橋鎮。由此,魏橋集團開始廣為人知。

  時至今日,魏橋仍保持神秘色彩,歷經20多年的發展,其與地方經濟緊密融合,和地方政府彼此支持,而對陌生的外來者則充滿警惕。與魏橋鎮廠區的情形相似,在其總部鄒平縣,20多平方公里的魏橋工業園區里,廠區、宿舍,甚至文化廣場等大小門口至少兩個保安駐守,其總部大門甚至有8個保安把關。即使相隔50多米,也會有保安一路小跑突然出現在手拿相機拍照者的面前,并提高嗓音提醒:“再拍就沒收,拍花草也不行,這是規定”。

  這是一個怎樣的帝國?它又怎樣強悍地成長?

  外界最讀不懂的是,魏橋浸染的紡織業、火電、鋁業都非景氣行業,紡織連續5年行業性虧損,火電連續 10年行業性虧損(2012年扭虧),鋁業連續 6年行業性虧損,魏橋何以能在產業不振的大背景下,實現家族財富的暴漲?一個賣毛巾的小廠如何用25年殺入世界500強,創始人張士平何德何能?

  記者在北京獨家采訪了張士平,隨后又奔赴山東濱州市、鄒平縣、魏橋鎮等地,探尋魏橋的財富發家軌跡,試圖解碼中國民營企業蝶變為世界級企業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