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8至10月,我們開展了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的臨床研究,30例惡性瘧和間日瘧病人全部顯效。同年11月,從該部位中成功分離得到抗瘧有效單體化合物的結晶,后命名為“青蒿素”。

  1972年12月開始對青蒿素的化學結構進行探索,通過元素分析、光譜測定、質譜及旋光分析等技術手段,確定化合物分子式為C15H22O5,分子量282。明確了青蒿素為不含氮的倍半萜類化合物。

  1973年4月27日,經(jīng)中國醫(y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分析化學室進一步復核了分子式等有關數(shù)據(jù)。1974年起,與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和生物物理所相繼開展了青蒿素結構協(xié)作研究的工作。最終經(jīng)X光衍射確定了青蒿素的結構。確認青蒿素是含有過氧基的新型倍半萜內酯。立體結構于1977年在中國的科學通報發(fā)表,并被化學文摘收錄。

  1973年起,為研究青蒿素結構中的功能基團而制備衍生物。經(jīng)硼氫化鈉還原反應,證實青蒿素結構中羰基的存在,發(fā)明了雙氫青蒿素。經(jīng)構效關系研究:明確青蒿素結構中的過氧基團是抗瘧活性基團,部分雙氫青蒿素羥基衍生物的鼠瘧效價也有所提高。

  這里展示了青蒿素及其衍生物雙氫青蒿素、蒿甲醚、青蒿琥酯、蒿乙醚的分子結構。直到現(xiàn)在,除此類型之外,其他結構類型的青蒿素衍生物還沒有用于臨床的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