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憂:
抗菌藥物研發速度遠低于耐藥速度
“抗菌藥物之所以被濫用,更多的還是因為大家對其造成的嚴重后果缺乏足夠的認識。”張翔表示。
抗菌藥物濫用最可怕的后果就是導致很強的細菌耐藥性,甚至產生“超級細菌”,導致無藥可醫。張翔舉例說道,青霉素剛被發明的時候,主要用于殺滅金黃色葡萄球菌和鏈球菌。但目前在全國范圍內,金黃色葡萄球菌對青霉素的耐藥性已經達到了90%以上,“就是說如果感染金黃色葡萄球菌,用青霉素治療幾乎已經沒有效果。”
隨著醫學的進步,人類現在已經研發出了多種抗菌藥物,抗菌譜越來越廣,抗菌作用也很強。“但是,人類研發新抗菌藥物的速度要遠遠低于細菌耐藥的速度,研發一種抗菌藥物大約需要10億美元,而將其應用于臨床兩年左右就會產生耐藥菌株,濫用后細菌耐藥率就會迅速升高,這種藥物便失去了效果。”張翔說。
抗菌藥物不僅對不良細菌具有抑制和殺滅作用,對正常菌群也同樣如此。“人體口腔、消化道、腸道內有很多正常菌群,濫用抗菌藥物容易造成菌群失調。尤其是對于長期住院的患者,由于基礎性疾病較多,腸道的屏障作用較差,用了抗菌藥物更容易引起二重感染。”匡榮光解釋道。
以人體腸道內主要的格蘭仕陰性桿菌為例,常用的三代頭孢抗菌譜就更偏向于這種菌群,喹諾酮類對腸桿菌的抑制作用也很強,因此這兩種抗菌藥物都容易殺死腸道內的益生菌,導致腸道內的寄生菌和過路菌迅速生長,引起二重感染。
據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報告,我國每年有19.2萬人死于藥品不良反應,抗菌藥物造成的不良反應占據了重要一席。“雖然都會有皮試,但有些不良反應是遲發性的,用了一兩天后才慢慢出現皮疹等不良反應。”張翔說。
措施:
不僅限制用量,還要規范用法
2011年-2014年期間,國家衛計委開展了抗菌藥物專項整治行動,以扭轉抗菌藥物濫用的情況。其中,對住院患者抗菌藥物使用率、門急診抗菌藥物使用率、醫院抗菌藥物使用強度等多項指標都做出了詳細規定,并對臨床醫生進行抗菌藥物使用考核,效果顯著。
“以前,一類切口(清潔手術)患者自入院至出院,每天都在使用抗菌藥物,這是很多醫院的普遍現象。自專項整治行動開展以來,規定這些手術中預防使用抗菌藥物的比例必須低于30%,而甲狀腺、疝、關節鏡檢查等7種一類切口原則上不使用抗菌藥物,現在我們醫院內一類切口抗菌藥物使用率已經控制在20%以下。”張翔介紹道。
2012年國家出臺了《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辦法》,被稱為“史上最嚴抗菌藥物管理辦法”。其中,抗菌藥物分為非限制使用級、限制使用級與特殊使用級三級,不同級別的大夫只能開不同級別的抗菌藥物。
專家表示,抗菌藥物規范使用不僅包括嚴格根據用藥指征決定是否使用,用法和用量也非常重要。張翔解釋道:“很多小門診輸液打頭孢,一般都是一天給藥一次,其實這種用法是不對的。在整個頭孢菌素中,除了頭孢曲松一種藥的半衰期比較長,可以一天一次,其他頭孢都需要一天兩到三次,甚至四次。一次給藥藥量過大,也會引起細菌耐藥性。”
山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徐凌忠認為:“不合理使用抗菌藥物其實是個社會性問題,不僅要在醫療結構限制使用抗菌藥,衛生、藥監、質檢、農業等部門應共同努力,保證抗菌藥物的規范使用,依法嚴懲濫用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