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耕歷山”,其實是舜耕歷山之下而非歷山之上。歷山之下名曰“歷下”,這是自然而然的事。“歷山”之名全國多有,而“歷下”之名則是全國唯一。“歷下”之名最早見于春秋戰國時期。那時的“歷下”,屬于齊國的地盤。《史記·晉世家》載:“平公元年(應為晉平公三年,即公元前555年伐齊,齊靈公與戰靡下。”按照《史記集解》徐廣曰:“靡一作歷”。《史記·田敬仲完世家》還載:齊王建四十年(公元前225年),“秦兵次于歷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朝建立郡縣制,歷下屬濟北郡,稱歷下邑。西漢景帝四年(公元前153年),朝廷置設歷城縣,治所就設在歷下,歷下屬于歷城縣,成為歷城縣的縣城。南燕的晏謨在《三秦記》中載:“歷下,城南對歷山,城在山下,因名。”由此可見,“歷下”之名當在春秋戰國之前就已經存在。按照常理和邏輯分析,“歷山”之名應當更早于“歷下”才是。從地名歷史看,歷下、歷城都是因“歷山”而得名,如果沒有歷山,何來歷下、歷城之名。早年在濟南民間曾有“先有歷城縣后有濟南府”的說法,其實,這句話前面還應該加上“先有歷下邑后有歷城縣”才算全面,這也從另一側面間接印證了“舜耕歷山”是濟南千佛山下的史實。

  舜耕歷山,歷山因舜而揚名。“舜耕歷山”肇始了濟南綿延兩千年的舜文化。千佛山上有歷山院,歷山院內有舜祠,舜祠旁邊還刻有《歷山銘》。徐北文先生曾說:“如果說興國禪寺體現的都是佛文化的精髓,那么,儒、道、佛三家相互融合的歷山院就是舜文化的集大成者。”濟南老城乃“歷下古城”,古城南門曾名為舜田門,舜田門亦稱歷山門。舜田門內有條舜井街,舜井街因為舜井而得名舜井旁有處舜園,舜園內有座舜廟,舜廟西鄰娥英祠,祠內供奉著舜之二妃(娥皇和女英)。趵突泉畔北魏年間也曾有娥英祠,故濼水又曾名為娥英水。曾鞏知齊州時,在泉畔修建了濼源堂和歷山堂,并因“二堂”撰寫了千古美文《齊州二堂記》。大明湖北岸內有處聞韶館,韶乃韶樂,韶樂即舜樂,是舜文化的最高成就之一,其優美動聽和至善至美,曾讓孔子激動得“三月不知肉味”。濟南市舊有歷山街,今有歷山路;舊有舜耕街,今有舜耕路。“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濟南人的忠孝悌節和寬厚豁達,尋根或許皆是舜德之潛移默化。

  千佛山

  歷史告訴我們,濟南的山泉河湖,莫不與舜文化密切相連。現代濟南的雅號泉城,古時濟南的雅號舜城。唐朝詩人魏炎在吟道:“齊州城東舜子郡,邑人雖移井不改。”明初晏璧在《濟南七十二泉·雙女泉》中云:“二妃厘降有虞城,城下流泉洌且清。”虞城乃虞舜之城。晚清詩人李廷芳也有詩云:“舜子城邊又夕暉,秋來景物望依依。”由此追源尋索,濟南的“舜城”雅號當有千年以上歷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