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親王代善在北京的王府。禮親王代善在北京的王府。

  清朝歷史上有八位權勢赫赫的王爺,他們在開國創業過程中戰功最多、勛勞最大,所以他們的王位也是一輩傳一輩,不降不除。如果因事被革除爵位,可由本家其他子孫繼承。本家假若無人,還可以由旁支子孫襲封。這叫“世襲罔替”,俗稱“鐵帽子王”。這項規制發端于清初,定制于乾隆。

  “八大鐵帽子王”都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龍子龍孫,其中有:禮親王代善(努爾哈赤第二子)、睿親王多爾袞(努爾哈赤第十四子)、鄭親王濟爾哈朗(努爾哈赤之侄)、豫親王多鐸(努爾哈赤第十五子)、肅親王豪格(皇太極之子)、承澤親王碩塞(皇太極之子)、成親王岳托(代善之子)、穎親王薩哈廉(代善之子,王位后傳于其子順承郡王勒克德渾)。

  代善父子抬著皇太極登位

  “八大鐵帽子王”之中,禮親王代善一家出了三位,占去了將近一半。這在清朝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怪事。原因是皇太極所以能夠順利登上龍庭寶座,首要是代善父子的“擁戴”之功。由于代善一家“有大勛勞”,朝廷也“回饋”給他們以特殊榮耀。

  天命十一年(1626年)8月11日,努爾哈赤駕崩。

  努爾哈赤的突然離世,使后金政權一時陷入真空,汗王虛位以待,國家群龍無首,當務之急是選定汗位繼承人。此時,在汗王之下有一個八旗貝勒議政會議組織,由四大貝勒九小貝勒組成。四大貝勒是: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其中以代善年長,自然成為諸王首領。大小貝勒各個虎視眈眈,覬覦大位。然而,最有可能成為汗位繼承人者是代善和皇太極兩個人。皇太極勇力絕倫,通讀漢藉,能文能武,深諳治國安邦之策,手下將卒皆精銳。代善戰功赫赫,為人持重敦厚,但在文韜武略、治國才能和魄力方面遠不如皇太極。在此關鍵時刻,岳托、薩哈廉兄弟二人向其父代善提出:“國不可一日無君,宜早定大計,四貝勒(皇太極)才德冠世,深契先帝圣心,眾皆悅服,應速即大位。”代善在反復權衡利弊之后,贊同二子的意見,決意放棄與皇太極之爭,變被動為主動,推舉皇太極為王。代善隨即就岳托和薩哈廉的意思分別向二大貝勒阿敏、三大貝勒莽古爾泰征求意見,阿敏、莽古爾泰也都表示贊同。代善即召集大、小貝勒會議,宣布岳托等人提出的議案,眾貝勒一致表示,“天人允協,其誰不從”,議案遂通過。

  可是,出人意外的是,當代善代表議政貝勒會議“合辭”請皇太極即汗位時,皇太極卻并不買賬。他提出三點理由:一是先汗(努爾哈赤)生前“無立我為君之命”,我若即位違背先汗圣意;二是我不能“舍諸兄而嗣位”,我若越過諸兄繼位恐怕受到先汗譴責;三是自已能力有限,“不克負荷”。不管眾貝勒如何勸說,皇太極就是違拗不從。無可奈何之下,代善父子率眾貝勒一擁而上將皇太極抬起,從大衙門一直抬到城內西北角太祖靈前。面對太祖靈位,大伙一邊舉哀嚎哭,一邊強迫皇太極表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