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穩過渡,打通壁壘,青島市通過改革有效拓展了中小學教師的職業發展空間。2012年12月,山東率先在全國實施了新的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將此前互相獨立的小學、中學教師職稱體系統一為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體系,同時充分發揮學校在用人上的主體作用,實現了中小學教師職務聘任和崗位聘用的統一。改革后,全省818503名中小學教師實現了職稱的平穩過渡,其中146人首次獲得正高級教師職稱,110645人獲得高級教師職稱,353081人獲得中級教師職稱,354239人獲得初級教師職稱。新的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增加了競爭聘用環節,特別是設立正高級教師職稱,改變了在中小學老師職業發展上“小學教師不如中學教師、中學教師不如大學教師”的傳統觀念,受到了廣大中小學教師的普遍歡迎,吸引了更多的高層次人才從事基礎教育教學工作。2013年至今,全省中小學新引進的教師中,碩士研究生達8663人、博士研究生達6人,引進教師的層次和質量得到顯著提高。
提升技校、高校教師職業發展空間,山財大破格晉升34歲年輕教授
如果說中小學是全省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先鋒陣地”,那么在中職和技工學校,相關改革也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2015年2月,山東按照積極穩妥、逐步推進的原則,率先在全國開展了深化中職和技工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試點工作,在青島、濰坊、德州3市的中職、技工學校和8所省屬技師學院設置正高級職稱,同時進一步完善職稱評審標準,有效促進了優秀人才脫引而出。據省人社廳相關負責人介紹,這次改革旨在推動現代職業教育事業又好又快發展,為培養造就一大批技藝精湛的高技能人才和數以百萬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提供堅實基礎,這對于身為制造業大省的山東來說,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聶秀山評上教授啦!”2015年,34歲的聶秀山成為了山東財經大學最年輕的教授,這個消息讓不少教師和學生豎起了大拇指。專攻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聶秀山于2006年進入山財大工作,3年前被晉升為副教授。記者了解到,按照正常的職稱評定,副教授需滿5年才能晉升教授,由于聶秀山的科研成果特別突出,按照學校教師職稱評審相關政策,任副教授滿3年便可具備晉升教授的資格。事實上,山財大的年輕教授不止聶秀山一位,作為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試點高校,該校制定政策鼓勵優秀青年教師脫穎而出,采取單獨推薦、單獨評聘的模式,先后有多名40歲以下年輕教師評聘為教授。
作為高層次人才的重要聚集地和培養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教師職稱改革是山東省分類推進教師職稱制度改革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近年來,我省按照“試點先行、分類推進、擇機推廣”原則,先后選擇具有學科代表性、特殊性和綜合性的山東農業大學、山東財經大學、曲阜師范大學等8所高校,率先在全國開展了高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試點工作,把高校教師職稱評審權下放給高校,高校專業技術人員不再參加政府組織的職稱評審。2015年9月,《關于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意見》正式印發實施,這標志著全省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全面啟動。改革后,高校自主開展因事設崗、自主確定任職條件、自主設定競聘程序、自主實行業內評價、自主加強聘用管理,全面落實了高校用人自主權,加快構建起競爭擇優、能上能下、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用人機制。
職稱評聘權下放給高校后,在提升辦學能力、吸引高層次人才、選拔優秀青年人才等方面均取得了顯著成效。以山東農業大學為例,新建的人員分類管理制度和分配激勵機制有效調動了教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試點以來,學校新增兩院院士3人,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30多人,建成了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等省部級以上科研學科平臺,學校年科研到位經費超過2億元,其中國家級項目經費過1億元,教師隊伍的教學水平、科技創新和服務社會能力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