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湖景區內每天都要撈上上百斤死魚。 景區供圖大明湖景區內每天都要撈上上百斤死魚。 景區供圖
9日,天下第一泉景區的大明湖岸邊,工作人員巡邏、勸阻市民放生魚類。經過工作人員現場的宣傳教育,來放生的市民都收回了自己帶來的魚。當日是農歷二月初一,是民間傳統的放生日子。  9日,天下第一泉景區的大明湖岸邊,工作人員巡邏、勸阻市民放生魚類。經過工作人員現場的宣傳教育,來放生的市民都收回了自己帶來的魚。當日是農歷二月初一,是民間傳統的放生日子。

  大明湖放生由來已久,由于監管空白和處于“道德弱勢”等原因,景區在管理上一直有心無力。但大明湖的生態破壞卻日益顯現:荷田被毀,本地水生生物減少,水質變差。放生的魚類大量死亡,景區每天要撈上百斤死魚。

  齊魯晚報記者 唐園園 實習生 趙敏  

  提著塑料袋來,倒進湖中就走

  9日,是農歷的二月初一,也是大明湖放生比較集中的日子。上午天下第一泉風景區聯合五部門對景區內放生行為進行集中勸阻。通過監控錄像發現,9日上午共有3起放生行為,都為個人小范圍放生。

  超然樓北側水域,一男子攜帶鯽魚前來放生,手里還拿著專門放生的“金盆”。工作人員上去勸阻,該男子稱不知大明湖不能放生,接著離開。

  天下第一泉風景區保衛處副處長楊俊國介紹,能明顯感受到放生行為增多的是在2010年之后,“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大明湖放生是個好地方,當時大明湖放生也處于監管空白。”楊俊國說,大明湖景區中最容易放生的區域是在臨近街道的水域,這個區域離市場較近,交通便利,停車也方便。

  “剛開始一般都是三五個人的群體,或者就是一個人拿著個黑塑料袋子裝著幾條魚,倒入湖中就走。”楊俊國說,早期的放生還是小范圍的,“一般是家里有事兒的,過來祈個福,許個愿。”這樣的放生危害較小也很隱蔽,景區工作人員較難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