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品質的至關環節,首先無外乎葡萄的品質。”周洪江說,張裕從百年前就開始從歐洲引進葡萄,最后只有3種葡萄被成功引進種植,有很多因為氣候等外部條件而宣布引進失敗。而這個引進的過程,在交通和科技不發達的清朝,無疑是一次艱難的旅程。周洪江說起張裕的歷史,娓娓道來。張裕首先需要在歐洲多國選種,然后把優中選優的葡萄品種帶上船,經過漫長的海上漂泊,才能達到國內。而這還只是開始,因為這些種子并不一定適合國內條件,隨時都有可能在精心培植了半年后被發現“死了”。“如果沒有對葡萄酒品質的無限熱愛,張裕人是不可能做出這種倔強的事的。”

  其實能夠引進外國品種,這已實屬幸運。最痛苦的是,別國好的品種和技藝,因為受到封鎖和保護,根本不可能被“拿來主義”。這就逼迫張裕人不得不自己創新、自己培育。周洪江以“煙73”品種從無到有的過程為例說,當時張裕葡萄酒在出口某些國家時遭到質疑,“為什么你們的葡萄酒顏色這么淡,是不是品質不好”。原來國際普遍認可的一種葡萄品種中國沒有,而且又無法引進。無奈之下,張裕的農藝師經過十幾年耕耘培育,硬生生地用自己的力量創造了這個品種,即煙73。而且,這個葡萄品種沒有只留給張裕,而是貢獻給了全國,為整個行業能順利“走出去”奠定了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