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
當日常所需的蔬菜豬肉成為奢侈品,“蒜你狠”、“飛行豬”這些稱謂多少讓人有些無奈。供需決定價格,面對市場自主調節和物價起伏變動,農民習慣以不變應萬變,掙錢就擴張,賠錢就減產。然而,在多個高價農產品供需兩端,市民掏了錢,農民沒受益,投機者卻分層抽利,大興波瀾。山東是農業大省,當供需平衡被炒作者挾持,市場亟待回歸理性,政府也得主動加強監管。
投100萬掙100萬 炒蒜就像炒股
對蒜農而言,大蒜是賴以生活的經濟基礎,但在投機者看來,蒜市猶如賭場,賭對了可一夜暴富;賭錯了傾家蕩產。投機者通過多種手段試圖影響價格,有小戶炒家直言“今年投了100萬元,掙了100萬元”。
大戶炒家資金過億
金鄉是全國大蒜的主產區之一,金鄉及周邊幾個縣市的大蒜占到了大蒜主產區產量的一半以上,庫存量更是超過六成。在這里,“炒大蒜”并不是秘密。
“今年投了100萬元,差不多掙了100萬元。”金鄉縣馬廟鎮的蒜商老程說,他只是個小戶,1000萬元以上的資金才算中等,大戶的資金有的過億元。老程去年存了200噸大蒜,收的時候約5元/公斤,今年的賣出價約12元/公斤,除去每公斤1元多的存儲等費用,差不多每公斤凈賺5元。
巨大的收益也意味著巨大的風險。2012年,金鄉來了一個被稱為“朱老三”的外地人,“當時他帶了幾億元的資金來,結果大量進貨后,價格雖短期快速拉升但又很快下跌,反而賠了一億多元。”金鄉縣一位業內人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