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觀] 三成盼年收益過10%,是不良P2P產品的“菜”

  “你不理財,財不理你”,90后大學生已經不是傳統觀念中的“純消費者”,打理自己手上的錢財讓財富增值,在如今的大學校園里一點也不稀奇。調查顯示,這一群體對理財的接受程度很高,15.8%的人對理財持“非常歡迎”態度,44.6%的接受理財,只有0.5%的人對理財非常反感。這意味著有超六成的90后大學生,有著較為強烈的理財動機。

  雖然90后常常被認為是新新人類,但在理財產品的知曉度上,90后大學生認知最高的卻是傳統的銀行理財產品和服務,其次才是更新的互聯網金融。

  在旺盛的理財需求背后,有幾個調查數字也顯示出90后大學生理財知識儲備不足。受一些高風險互聯網金融理財產品虛假宣傳的影響,存在明顯的理財誤區,亟須加強教育和引導。例如,盡管目前處在利率下行周期,市場上各種金融理財產品投資收益普遍下降,但90后大學生的理財預期卻很高,30.8%的人理財產品利率的期望值在10%18%之間,更有4.3%的人期望在18%以上。在成熟投資者看來,不應片面追求如此高的投資收益,因為那意味著高風險。可不少90后大學生們并不這么認為,調查中有62.2%的人認為市場上是存在利率很高、風險很低的投資理財產品的。調查中發現,這種錯誤觀念的形成,和一些不法P2P不斷宣傳“高收益、低風險”有很大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