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施暴多與性有關,網絡暴力成二次傷害

  幾個女生圍毆一名女同學,拳打腳踢甚至扒衣服。網絡上,類似的視頻不斷被傳出。對此,中國青年政治學院青少年工作系副教授宋雁慧表示,目前校園暴力出現了三個新特征,其中之一就是女生暴力事件的增多。

  宋雁慧認為,相對于男生來說,女生暴力更契合“欺凌”的定義。“女生暴力往往是對人不對事,目的不僅僅是解決問題,而是通過折磨受害者達到心理上的報復快感。”宋雁慧說,女生暴力往往是多對一,過程具有虐待性、與性相關的凌辱性等行為特征。“女生對同伴關系的緊張程度遠遠高于男性。”

  在宋雁慧看來,校園暴力的另兩個新特征分別是網絡暴力的流行以及現實暴力上傳網絡,具體表現是施暴者通過QQ、微信、論壇等對受害人進行言語攻擊;或是上傳受害人隱私、被侮辱的照片、視頻等。

  “校園暴力并不是在各個學校平均分配的,而是集中于一部分學校之中。”宋雁慧把這種現象稱為“校園暴力叢生”。“校園暴力與其他社會現象一樣,有臨界點,就是發生事件達到一定比例以后,就會導致大幅度上升,從而出現校園暴力叢生現象。”

  宋雁慧在研究中發現,校園暴力多分布在薄弱學校,比如職業學校、寄宿學校以及留守兒童學校等。“由于學校分層的方式,導致成績差、行為問題多的學生聚集在一起,再加上‘破窗理論’,導致‘問題學生’增多,從而造成更多的校園暴力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