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在提前實現城鄉環衛一體化全覆蓋目標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鄉村文明行動,在全省范圍內啟動鄉村文明行動移風易俗工作。今后五年,將以移風易俗為切入點,積極推行喜事新辦、厚養薄葬、喪事簡辦,大力加強鄉風民風建設,推動“軟環境”與“硬環境”同步發展,全面提升農村社會文明程度。
移山易、易俗難。省文明辦今年6月組織的實地暗訪和電話調查結果顯示:農村群眾反映的突出問題就是婚喪嫁娶花費大、程序繁、儀式俗。一些地方生子、當兵、入學、喬遷、祝壽等等,都要操辦一番;更有甚者,結婚彩禮要“萬紫千紅一片綠”(1萬張伍元鈔票稱為“萬紫”,1千張百元鈔票稱為“千紅”,一大摞50元的鈔票稱為“一片綠”),要“一動不動”(“一動”是指汽車,“不動”是指房子)等。對這些現象,群眾反映強烈,但迫于傳統習俗、宗族勢力和人情世故,靠個人力量往往難以打破局面。
紅白理事會是村民辦理婚喪事務的群眾性自治組織,在摒棄婚喪陋習、倡樹文明新風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從省文明辦的實地暗訪來看,紅白理事會的群眾知曉率還不高,電話調查群眾知曉率只有47%。省文明辦有關負責人表示,開展移風易俗,剎住講排場比闊氣、盲目攀比之風,減輕農民群眾的經濟負擔,消除各種不良現象和低俗風氣,是得民心、順民意之舉。
因此,我省把推進移風易俗工作的抓手聚焦在“婚喪嫁娶”上。移風易俗工作的整體安排是: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以深化鄉村文明行動為主題,加強四德(家庭美德、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個人品德)工程建設,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孝悌和睦家風,倡樹婚喪嫁娶新風,營造文明和諧鄉風。發揮縣鄉主體作用,本著“文明節儉、群眾滿意”的原則,堅持重在正面引導、重在建設養成、重在群眾自覺,利用“一約四會”(村規民約、紅白理事會、村民議事會、禁毒禁賭會、道德評議會),積極推進喜事新辦、喪事簡辦,破除封建迷信,反對盲目攀比。
為推動移風易俗工作展開,山東省日前召開由省委宣傳部、省文明辦、省民政廳等20個部門參加的全省鄉村文明行動移風易俗工作聯席會議,發布《全省鄉村文明行動移風易俗工作方案》,在萊蕪市召開全省鄉村文明行動移風易俗工作現場推進會,對移風易俗工作進行再動員再部署。到今年年底,全省所有村(居)要普遍將移風易俗納入村規民約,普遍建立起紅白理事會并切實發揮作用,在遏制婚喪嫁娶鋪張浪費、破除封建迷信和陳規陋習方面取得明顯成效,農民群眾對移風易俗滿意度達到90%以上。到2017年年底,全省農村紅白理事會工作實現制度化、規范化、常態化,婚喪嫁娶新風尚基本形成。到2020年,婚喪嫁娶中的不良風氣得到徹底根治,移風易俗成為農民行動自覺,群眾對移風易俗滿意度保持較高水平,“文明、和睦、互助”成為鄉村精神標識,鄉風民風真正美起來。
推進鄉村文明行動移風易俗工作,黨員干部必須帶頭。根據《方案》,各級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要切實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帶頭實行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實行黨員干部操辦婚喪喜慶事宜報告制度,黨員、干部和直系親屬的婚喪行為,要主動向所在黨組織或單位報告。
下一步,山東省將推進喪葬活動專項治理。依法治理違規土葬、亂埋亂葬、骨灰裝棺再葬、超標準建墓立碑等行為;整治殯葬用品市場,全面取締棺木、封建迷信用品、大型墓碑生產銷售行為等。
要推進公益性公墓建設,到2016年底,每個縣(市、區)至少規劃建設一處城鎮公益性公墓(包含公益性骨灰堂等各類骨灰存放設施),鼓勵扶持農村節地生態公益性公墓建設,試點推進骨灰撒散、海葬、樹葬、花壇葬、草坪葬等節地生態安葬。對原有的散葬墳墓引導遷入城鄉公益性公墓,鼓勵有條件的地區由政府免費遷移、提供骨灰安葬墓位或骨灰存放格位。市、縣、鄉三級公益性公墓要在墓區核心位置設立公益安葬區,免費為居民提供不保留骨灰的安葬服務。
喪葬活動破除封建迷信、反對盲目攀比只是治標,治本之策還在于加強農村四德工程建設,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孝悌和睦家風。我省將推動厚養薄葬,注重設施建設。支持在農村中心社區或較大的村建設為老年人提供生活居住、日間照料、休閑娛樂、精神慰藉等服務的農村幸福院,省以上財政對每個院給予6萬元的一次性建設補助。
為強化督查考核,山東省把移風易俗工作情況納入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考核,作為文明城市、文明縣(市、區)、文明單位、文明村鎮評選活動重要指標內容。今年8月督導組將對紅白理事會建設、村規民約修訂、殯葬市場整治等進行專項督查,年底委托第三方對移風易俗進行抽查暗訪和群眾滿意度電話調查。